《活著,為了什麼》之三,談書籍《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下

【作者:張吳國儀戲語心鄉 2005.09.25


 梅艷芳的遺言被引為經典:『珍惜眼前人』,說易行難,如何珍惜?如果自己的生存意義也弄不清楚,連自己也不懂珍惜的人,如何懂得珍惜他人?


愛恨交纏

  第三個人是『露比遊樂場』的女主人露比,她的丈夫為愛她而傾盡財力去建『露比遊樂場』。曾重建後的遊樂場,造就了許多家庭的存活,當中有不少引起了恩怨情仇的故事:

艾迪以父親的不可理喻,無情無義,甚至心底對父親鄙視;覺得他一無是處,令他也受累。露比在地上畫了一個圈,圈中的父親不顧性命跳進水裡去救一個差點污辱自己的妻子的朋友。

  『你父親本想追殺他,但他下不了手,因為他知道米基不是壞人。只因為他丟了職失意下醉酒,失去了判斷力能力。』露比說。

  『甚麼朋友?…我會讓他醉醺醺淹死…』艾迪滿是怨恨。

『當初你父親找不到工作,是米基求碼頭老闆並作擔保。你出生後,也是米基把僅有的錢借給你父母,你才被養活下來。你父親很看重這交情,他救了他。但自己沒了氣力,在海邊躺上好幾個小時才撐著回家。之後肺炎,不久就死了。』露比說。

  『因為米基而死?』

  『因為忠誠而死。……境界更高的忠誠,使人至死不渝,是人與人對彼此的忠誠。…他死前曾仆倒窗前彎身越過窗台,微弱的力氣拚力叫著你和你母親的名字……那一刻,他似乎發洩了全部的情感,全部的愧疚與遺憾。』

他望向父親,『爸,以前我很氣你,也很恨你,現在我明白事情的經過了。現在我願讓這一切都過去,好嗎?好不好?我們能不能讓這一切都過去?你聽見了沒有?』艾迪大聲叫喊!

  他對父親的憎怨釋放了!

  你可能對父母親有解不開的心結,但憤怒是一種苦毒,侵噬你,是傷己傷人;憎恨人的人生不只是白活,更對未來失去方向。

愛沒終點

  這第四個人,就是他深愛的妻子瑪格麗特,此生唯一摯愛。同甘共苦,卻很快就走了。終於在天堂相見:『你覺得我太早離開你;你在生我的氣?……』瑪格麗特問。

   『我有生你的氣,你真的太早走了。……你死的時才四十七歲…我失去了我這一輩子唯一愛過的女人。』艾迪低聲說。

   『艾迪啊,你沒有失去我!失去的愛仍是愛,只不過形式不一樣罷了。你看不見我的笑容,不能為我端上三餐,不能撥弄我的頭髮,不能擁著我在舞池裡轉。可是,隨著這些感受退去,會有另一種感覺漸濃,那是記憶;記憶變成你的伴侶,你灌溉它,擁有!……』

『當所愛的人離開了我們,但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哩,咀嚼曾有的回憶……』

  『人生總會結束,愛,沒有終點。』瑪格麗特平靜地說。

  真的,生命總會結束,但愛沒有終點,所愛的人總有一日離開我們,這是無可避免的,只要彼此間曾經有真摯深厚的愛,就有可回憶的、可思念的、可等待的,就可以使你在接下來的日子,細味那回憶的美好,那甘甜永存心底。

為死而生

  艾迪見到第五個人塔拉,只五六歲的小女孩。她微笑著開心拍著手,走向艾廸,說出自己的名字。

  『塔拉………你把我燒死了。』塔拉說

  『你說甚麼?……你為甚麼會在這裡,為甚麼在天堂呢?』

  『你把我燒死了。你害我好痛。母親叫我躲在糧倉裡……』

  『當時你在菲律賓…那個人影…在那間小屋裡…』艾廸嗚咽哭起來,心底在嚎叫。

  『我殺了你…我殺了你。原諒我…原諒我吧!上帝…我到底做了甚麼?…我到底做了甚麼?』

  眼見焦黑的肩膊與傷疤斑駁的皮膚,只有一隻眼睛,光禿的頭佈滿了堅硬的疙瘩。塔拉死於自己手上的罪惡。艾迪驚恐、內疚佔據了心胸;她的微笑讓他崩潰。他把頭埋進手心,想到自己受傷後所吃的苦,想到自己因為失去了一切的怨怒,想起上尉付出的生命,想到燒毀最後一間糧倉所看到的人影…。艾廸哭了又哭,哭到眼淚流盡,哭到抽搐不停。

  『我一輩子沒有盡心盡力,我一文不值,一事無成,我自己根本不應該活著。』艾迪難過的說。

  『不是的,你救了那小女孩,你保護了她的安全。』塔拉對他說。

  艾迪並沒有白活的,因為他終於救了那個小女孩。

惜取眼前

  你回顧過往的歲月,不妨稍作停頓;問問自己,我得了甚麼?又失了甚麼?也許在工作上或在感情上,你遭受到挫折或痛苦,讓你覺得人生沒意義;你覺得全世界都背棄你;你試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所有與你有關的人,你是如何給他們影響?有一天你到了天堂,你會遇見那五個人?

  人活著不只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你回想,你曾經在某時某地有人對你難以忘懷?或是某事件使你對他充滿感激?這些記憶會讓你重新看自己、看世情。每個生命在互相碰觸才產生改變而得以整全,所以一個人的存在與死亡,絕不是自己的事,有些人遇到挫折,就覺得全世界都背棄自己,而不想活。但有多少人曾為你付出為你犧牲?所以,沒有人可以任意對待自己的生命,否則你如何面對那些為我們付出或犧牲的人﹖

  人生不是一趟孤獨的旅行,每個人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一個看來跟你毫不相關的人,卻可能是為你而死的人,也可能在等你為他帶來意義與影響。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認真的活著,盡自己的全力讓生命更美好!當你付出自己時,你才真正的活著,當然世界不會因為少了一個你而停止,但是因為少了一個你而改變,你是重要的﹗

結語

  艾迪,你真令我羨慕!我跟著你在天堂走了一遭;跟著你思考人存在的價值。或許我比你幸運,因為我還有今天,可以去想想如何活得更有意義。我也期待未來我在天堂會遇見的那五個人。天堂是怎麼樣的?我可不想管它呢!我最渴望是見到爸爸,只想跟他說:『老豆,我很好呀,你好嗎?』  

  信仰告訴我們,今生只是生命的一種形態,人只是過客。肉身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因為我們的主耶稣已在十字架上勝過了死亡並且衪已復活,衪為我們將來的生命預備了地方。你所付出的絕對不白費。我們能活著,也許是因為有另一個人為我死去,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所以即使只是一件我們認為無關緊要、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許就是有人正等著成為他們意義哩。

註1:貝克爾(Ernest Becker)寫的《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

註2「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1967年,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Stanley Milgram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 理論(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世界上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只隔了六級分離關係。2002年,哥倫比亞大學的Peter Sheridon Dodds等人利用互聯網再度精確地驗證了Milgram的理論。他們招募了166個國家6萬多人來進行研究。參與者被指派要把一封郵件寄到十八個目標之中的一個人的電子郵箱。這十八個目標與參與者毫無關係,他們可能是美國教授,澳洲的警察,或挪威的獸醫。參與者首先將電子郵件寄給一個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然後這個朋友再將電子郵件轉寄給他的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以此類推,直到最後到達目標爲止。這個實驗得出了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之間的關係鏈的長度中值爲六人的結論。可參考Dr.Mark Buchanan所著的《NEXUS》,中文譯為《連結》。

about 【戲語心鄉】專欄主要寫手:張吳國儀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