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花費光陰去認真追求的價值目標?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02.12.22


  身旁常常有朋友問我:究竟他們現在做某件事情對不對?花這麼多時間做某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以後回想起來,會不會對這段時光覺得後悔?諸如此類的問題,相信也是許多人心中常常出現的疑問。有些人心頭燃起這樣的問號時,會去找親朋好友討論,希望透過親友的建議,支持自己繼續或停止做某些事情。但是也有些人遇到這類疑惑時不會找人商量,而是抱持著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態,從未認真面對它!究竟什麼樣的事情才值得我們花費心力去從事?當旁人或社會價值觀不肯定我們從事的工作時,我們又該如何去看待自己的價值目標呢?

  我有一個朋友在國內拿到了博士,但是對他來說,卻不一定要到大學教書。倒不是他能力不好,而是在台灣大家對本土博士的評價就是比國外的低。但是換個角度來說,是否一定要到大學教書才算是一份「好工作」,才值得或會受他人尊敬?對我那位朋友來說,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當我們回想起自己打從心裡敬愛的人,可能不見得都是那些有社會地位,或是有錢有勢的人,而是那些願意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的。而且在各大專院校或自己的生活周遭,確實也不乏表面上享有崇高的職業地位,但實際上卻不見得能得到學生或大眾敬重的人。所以對我那位朋友來說,即便沒有機會在大學教書,他也很樂意在一般民間的社福機構工作。因為在那兒,他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對社會有所貢獻,過著充實有意義的生活。

  雖然他的生涯規畫與我們不盡相同,畢竟每個人的價值觀本來就不是完全一樣的,但是我相信,「什麼東西才是值得追求的」這個問題,是我們都該去追問的。可是,當我們以這個問題詢問自己時,往往又會出現價值衝突的狀況,也就是說:社會大眾或身旁的親友不知道我們追求某項價值的理由,或不贊同我們的目標,這時候,是否就代表我們追求的目標是錯的、沒有價值的?究竟誰主張、追求的生活目標才有價值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主觀,因為有些人偏好人際取向,有些人是金錢取向,有些人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更廣泛的灰色地帶。但無論堅持的東西什麼東西,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清不清楚「為何」追求某項生活目標?

  有好些老師曾經跟我說過這樣的話:「以前沒有博士學位的時候,一直想要拿到博士,心裡說我只要有博士學位就好了;在當講師的時候,也一直想要昇副教授;可是當我拿到博士學位,昇了副教授後,又想要昇教授。現在我拿到博士、昇了教授,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了?」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相類似的心情!每天不停地在追求短暫目標,可是從未好好思考自己為什麼把這些東西當生命目標?這些目標對自己來說重要性何在?

  很多人一輩子不停地在參加考試、受訓練、拿文憑、換工作,對他們來說,這都是在「找備胎」,是一種比較穩當的生活方式。可是他們從來未曾好好思考,到底什麼才是他們最喜歡的、最適合他們的價值目標。或許他們會說:就是因為現在還沒想清楚,才會想要「先拿下來」,以備不時之需。這種未雨綢繆的生活態度不但沒錯,而且很好,我也會這樣做。可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當他們拿或用這個備胎時,是否有去認真思考到底什麼東西才是他們值得花費時光歲月去追求的「長期目標」,甚至「終極目標」?而不是等這個備胎用壞了,再換下一個備胎,結果到了六、七十歲回頭一看,自己的生命全都是在使用備胎中度過,從來沒有那一段是自己覺得很重要、很珍惜的!

  因此,我很鼓勵朋友們努力去追求現階段最佳的生活目標。即便隨著年歲的增長,一段時間年後的我們不會再認同以前訂定的生活目標,但是我們卻不必為過去那段「不成熟的」選擇懊惱,只要我們過去做過的決定是根據當時所有的知識經驗做出的最佳選擇,就應該為那段時光喝采。因為,我們在每一個生命階段裡,都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出「當時最好的選擇」。如果再給我們一次機會選擇,當時的我們一定也還是會做出那樣的抉擇。

  所以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並不是要大家不顧一切地莽撞行事,或是過分固執己見,而是希望大家更深層去思考,自己究竟要在意「誰」的評價?因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的價值與知識都是從社會中的他人或制度而來,我們之所以堅持某些價值觀,一定是某些人或某些制度告訴我們這些東西值得追求。但是,每一種價值觀都有不同數量的堅持者與追隨者,有人拿宗教信仰的教義或哲學思想來作個人的生命依據,也有人只是盲目地跟隨多數人的生活方式,究竟「誰」的價值標準才適合自己,才值得用來作為評量自己生命意義的參照依據,就只有待大家各自去判斷:哪些理想才是可長可久、值得自己長期努力追求,而哪些價值目標卻只能是暫時性的享受,而且永遠無法使我們得到真正的肯定!


作者為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社會工作師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