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
敏雄回應:
很高興這位同學願意來信提出你的所關切的議題/問題,說實在的,這樣不僅可以讓我更瞭解到讀者想多瞭解哪些方面的東西,也可以讓其他讀者一同來思考你所提出的重要議題,甚至給你回應。以下的看法只是我的一些經驗分享,如果其他讀者有不同、甚至更好的看法,也期盼你們來信分享你們的見解,讓這個園地能夠因為你們的參與而更加豐富。
首先,我想跟大家聊聊「自我」這個東西。無論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或是哲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自我」都必然是形成於日常生活持續與他人互動過程,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喜愛自己,都必然得透過與別人相處,從別人給予我們的回饋中,去產生「自我認同」。就像社會心理學家顧里所說的「鏡中之我」一樣,我們對自己的瞭解與評價,通常都是來自旁人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表現的評語。
例如,當我們還沒進幼稚園以前,主要的生活場域集中在家庭與鄰里之間,這時候父母或其他親朋好友對我們所有表現的評語,幾乎就是我們對自己全部評價。當親友說我們是「好孩子」,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不錯;反之,如果我們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長輩或朋友的讚賞,自然而然地,我們也就很難相信自己有多棒。進入學校後,「鏡子」從先前的親友擴展到老師和同學,此時,如果我們還想保有積極正向的自我認同,就不能只是在家裡或鄰里表現得讓人稱讚而已了,還得遵守學校裡老師和同學之間的各種規範,這樣才有可能得到學校這個場域裡他人的肯定。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形成自我價值的道理也一樣是用在職場、新婚家庭、社團……等各種場域之間。簡單說,我們如果想保有比較正向積極的自我價值與認同,勢必得依照不同時間、不同生活場域中的規則,才可能得到身旁長輩或友人的讚揚。換言之,服從不同生命週期裡各種場域的「遊戲規則」,乃是人們取得正向自我認同的不二法門。但問題是:不同生命週期裡各種場域的「遊戲規則」真的都是合理、重要、值得追求的嗎?當我們遇到身旁的重要他人對我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期待時,我們是不是還有必要為了「贏得讚揚」(或者說得更難聽點就是『討好別人』),而放棄我們內心認為重要的價值或目標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先前專欄的文章裡有不少討論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堅持的目標」、「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花費光陰去認真追求的價值目標?」以及「談自信」等等的文章。在此我想補充說明的是:當我們發現生活場域中他人習以為常的規則,或追尋的價值目標不盡合理,我們還是有辦法去扭轉它們的,當然這項工作得耗費相當大的心力和時間。
因為任何判斷事物或行為是非對錯的標準都是來自人類的歷史社會環境,就像影響中國道德判準的重要來源是儒家思想,決定阿拉伯國家人民生活方式的是回教信仰。某項價值思想之所以成為多數人認可、接受、甚至奉行不疑的標準,一定是在過去的時代裡,該項價值思想確實能為遵行它的人帶來物質的利益或精神上的平安。現在,倘若我們想要扭轉這種局勢,勢必得花費極大的時間心力,讓習慣遵循這項價值規則的人發現並感受到你所提出的新生活方式比他們更好,可以讓他們獲得比先前更多更好的精神或物質益處。
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覺得現在自己生活場域中的各式規則還算合理,也值得追求,提升自我價值的方法當然就是依循這些遊戲規則,做出足以讓旁人激賞的行為。當然,現實生活中必然還是有不少「遊戲規則」會引發爭議,例如:學校裡,好像只有考試拿高分的學生才是「好學生」;職場上,彷彿只有會逢迎獻媚的馬屁精才可能得到比較好的升遷機會;情場上,似乎也只有帥哥美女才能獲得異性的青睞……。這時候倘若你打從心裡贊同這些規則,取得正向自我認同與價值感的方式就是努力讀書拿高分、八面玲瓏對待同事長官、用盡各種辦法讓自己身材看起來更窈窕或壯碩……;假使你並不贊同這些生活場域中的遊戲規則,就得另外找尋出一套先能說服自己的遊戲規則,之後,再花費極大的力氣讓場域裡習慣既有遊戲規則的他人發覺你這套新的規則真的比以前的好。簡單說,你得讓別人對你這個另類價值刮目相看才行。
例如,學校裡,如果想打破智育代表一切的遊戲規則,就得讓德育、群育、美育等各方面具有潛力的學生有充分表現的機會,而且這些表現還得博得多數師生的肯定。職場上,若想推翻勾心鬥角、說人是非的文化,就得以另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例如互相關懷、信任合作),讓其他同事或長官看到你過得比他們好。然而萬事起頭難,可預期的是,你可能經過一陣子的努力還未見成果,這時候如果你就垂頭喪氣,不但失去你的理想,更會讓旁人確信他們既有的遊戲規則才是正確的,或是讓好不容易有點想要改變的旁人失去改變的勇氣。
以現在正在流行的 SARS 防疫作戰為例,對於曾感染 SARS,但經由治療後已康復的人來說,社會大眾的偏見、社區鄰里的白眼常常會讓他們覺得活著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因為為了治療他們的疾病,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甚至還讓某些醫護人員喪命。這就是多數社會大眾現在正奉行不已的「遊戲規則」,我們如果想要扭轉這種遊戲規則,當然得花上很大很大的時間與心力。這時候,除了醫療單位和宗教團體應善用各種傳播媒體,讓民眾瞭解病毒感染在醫學上的實情和道德層面的意義外,也建議社會福利團體或醫療社會工作師可以開辦康復病患的自助團體,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康復病患透過經驗分享、情感宣洩,給予彼此繼續走下去的鼓勵與慰藉;另外,透過引導康復病患的團體積極投入 SARS 大作戰,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只會消耗社會資源的無用之人,而是可以透過貢獻自己時間與心力,藉由自己對抗病魔的經驗分享,成為正處在病痛中的病患以及廣大醫療人員加油打氣的強心劑。
舉凡針對目前正在接受隔離的人或家屬進行電話關懷、以文字或其他傳媒的管道表達他們對醫護人員最深切的感恩之情、甚至其他一般大眾可以擔任的義工工作,都可以交由他們來完成。相信透過具體且積極地參與防疫行動,這些曾經接受大眾關懷、醫護人員照顧的康復病患,必能獲得更多存活著的意義感與價值感;另一方面,當社會大眾看到這群勇敢對抗病魔的康復病患也勇敢且積極地回饋社會時,所帶動的社會防疫士氣更是無可限量。
簡言之,我認為人們如果想獲取積極正向的的自我認同,加添自我價值,先決條件,就是先確立一套價值理想,並將它當成自己生命的終極目標來追求。因為,唯有先確立自己要以怎樣的「度量單位」來評量自己的言行舉止,才可能明白自己生命中的各種經歷是「高價值」還是「無意義」。這就好像我們唯有先確立「金錢」或「情感」這些目標理想,才有衡量從事某些事情是否具有「價值」或「意義」的「尺」一樣。然而,假使我們設定的價值目標與外在生活場域中的那套不一致,無可避免地很容易遭受他人的貶值、輕看、甚至排擠。這時候,或許有人會選擇離群索居,但我們也看到,現實社會中還是有不少人會選擇在既有的生活場域裡默默耕耘、辛勤奮鬥,也就是藉由展現他們遊戲規則的優異性,讓遵行既有規則的人慢慢體會到更換「遊戲規則」的必要性。過程中,志同道合朋友的信念支持,或是親朋好友的情感慰藉,都是我們堅持理想、改變既有規則,進而取得積極正向自我認同與價值感的重要助力。
|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