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防疫英雄」還是「肉包子打狗」?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03.05.18


  今年的五月十一日是母親節,也是第一批受隔離但卻健康的和平醫院醫護人員可以結束隔離的日子;然而很不幸地,也就是在這一天,台灣第三位因為照顧 SARS 病患而染病的和平醫院護士也在下午過世。這些日子來,台灣各地醫療院所中有許多醫護人員被稱做「抗議英雄」;相較之下,也有少數醫護人員一聽說自己服務的院所即將收容 SARS 病患就藉故落跑。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醫護人員恐懼的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甚至原諒的,但也有不少政府官員、學者專家或民意代表,大肆抨擊這種「陣前逃兵」的行為是「專業倫理淪喪」!在這場 SARS 大作戰中,究竟前線醫護人員應該扮演怎樣的專業角色、社會大眾又可以怎樣鼓勵或要求他們的專業表現呢?


(一)「無故繞跑」應該嚴懲重罰


  經歷過護理教育而踏入第一線護理的人應該知道,甚至宣示過「南丁格爾誓約」:「余謹以至誠,於上帝及會眾前宣示:終身純潔,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職業標準,勿為有損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藥,慎守病人及家務之秘密,竭誠協助醫師診治,務謀病患之福利」。這段誓約雖然不是南丁格爾親自寫的,而是一個支持南丁格爾教育理念的護理主任 Lystra E. Gretter 寫的,但是從這段誓約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從事護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病患利益為優先考量」,並且以「忠貞」和「同理心」的態度去履行護理工作。

  不僅是護士或護理師,醫療院所中多數醫護人員由於具備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這些知能又牽涉到人們切身的生命健康,所以長久以來,社會大眾都賦予醫護人員相當崇高的社會地位。就某個層面來說,許多醫護人員確實是靠自己專業表現博得民眾的尊重與認同,但不可諱言的是,還是有一些沒有醫德(甚至醫術差勁)的醫護人員只是靠他們對醫學知識和技術的專斷來取得社會地位。因為,不僅醫學知能本身博大精深,要習得完備的知能也得耗費相當大的經濟資源,是故對多數民眾來說,很難與醫護人員一樣具備豐沛的專業能力。所以對多數病患來說,為了得到最好的照護,都盡量不要得罪醫護人員。病患與社會大眾只求「生理疾病」獲得醫治,至於醫療過程中違反專業倫理或醫德敗壞的行為或態度只能忍氣吞聲。久而久之,醫護人員「缺乏醫德」或「違反專業倫理」反倒成為一種常態,這也使得社會輿論和醫學專業教育中對醫護人員專業倫理的要求和教導普遍降低。

  就是社會大眾這種「姑息」和「司空見慣」的心態,使得某些報考醫學相關科系的學生以及從事第一線醫護工作的人員也覺得,醫護工作本來就只是他們賺大錢或取得高社會地位的管道,而病患就是他們的經濟來源。既然只是謀生和換取社會地位的工具,一旦操作這份工具會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時,理性計算下「將之丟棄」不但不該背負什麼責任,還應是明智之舉。對這些強調「工具理性」的護理人員來說,對病患的責任只存在正在進行的買賣中,一旦老闆因故不想繼續販賣商品(也就是醫療服務),顧客也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

  在這套邏輯下,市儈的醫護人員確實沒錯。然而事實卻是:這些人由於忽略了整個社會是一個「分工系統」的事實,今天他們之所以可以接受長時間的醫學訓練,使用優渥的醫療教育資源,是其他非醫療專業人員共同納稅的成果。說得更直接點,今天醫護人員可以專心一意地從事醫護工作,必須有其他各行各業的支持才可能完成,試想,如果沒有農漁業辛勤地生產米糧、沒有勞工不間斷地提供日常和醫護用品、沒有軍警人員維持社會安全……,相信沒有一個醫護人員能夠安心、專心地投入他的工作,因為他不僅得自己張羅民生用品,還要時時提防別人對他的侵犯。如果今天醫護人員在病患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可以像老闆不賣商品一樣「繞跑」,試問,從事勞動生產工作的農漁牧工人是不是也有權力不販賣產品給他們,任憑他們餓死?軍警人員也可以自私地擁槍自重而不再維護社會秩序,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惡棍欺侮?

  在民主國家裡職業選擇是自由的,人們可以因為根據自己對職業危機恐懼的高低,選擇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如果怕「見血」就不要從事醫療工作;怕與人起衝突就不要從事軍警工作;缺乏耐心與愛心就不要從事教育或社會福利工作。但是絕不可能是既要某項職業的好處,卻想要完全逃避該項職業可能的風險。就像馬克斯說的:社會上總是會有些高風險、高難度、又有必要性的工作,需要以高報酬來吸引某些人投入。也就是說,雖然薪資和社會地位的高低並不完全等同於職業的風險(例如許多勞工低薪資卻承擔高風險),但是只想要高報酬和崇高地位卻不願付出相對代價的行為,已經違反社會系統運作的公平性。所以,對於這段期間裡「無故繞跑」的醫護人員,我認為不僅是社會大眾,特別是醫療專業組織一定要給予嚴厲的懲罰。


(二)「合理撤退」應當同理支持
  那麼,醫護人員在這場 SARS 是否就該無條件付出,甚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當然不是,我在前段提到該懲戒的對象是「無故繞跑」,而不是「合理撤退」。至於什麼叫做「合理撤退」呢?我想,如果讀者們有注意到五月九日和平醫院三位精神科醫師所發表的聲明,就可以瞭解到什麼叫「合理撤退」,底下我節錄其中一小段跟大家討論:

  「……不要學習北京 7 天建一所醫院,那是個笑話;不要在專業人力尚未成軍、專業設備尚未建構完成時,再次將和平的員工推上戰場,那會產生嚴重的『戰場耗竭症』。『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這是精神喊話,當大家的生命與人權被少數人踐踏時,您們是否有考慮到我們員工會有多少人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多少人會因這場浩劫而減少『生命力』?有多少『存活率』?這場 SARS 及和平創傷事件,讓我們這近 1100 多人的生命熱誠受到多大的傷害?也許這心理的創傷已如肺部纖維化般在侵蝕我們大家,請不要再用『英雄、金錢、勳章』等法西斯圖騰來建構我們同仁。」

  確實,身為一個醫護人員,照顧病患是他們的專業倫理和職責,但是要他們上戰場打仗也得給他們充裕的裝備,而不是要他們「肉包子打狗」白白送死!

  在這次 SARS 防疫戰中,由於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台灣的醫學界都缺乏相關的危機處理經驗,以致於和平醫院的封院過程充斥著漏洞。在缺乏妥善防護設備的情況下,對於和平醫院封院第二天醫護人員集體抗議行為和不滿情緒,我傾向給予同理;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些醫護人員的抗爭行動甚至是在反應和平醫院以及台灣對抗 SARS 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些和平醫護人員的抗爭只是「醫療體系和人心」這個系統疾病的「表象」,這幾位醫護人員只是整個腐爛體系的「病徵」,只是「代罪羔羊」而已。

  另外,正如這三位精神科醫師提醒我們的,當一般大眾在對醫護人員發出殷切期盼,希望藉由他們無私的付出能夠盡快幫助我們脫離 SARS 的恐懼與威脅時,也不該盡是使用一些「法西斯圖騰」去「催眠」或「壓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使他們忘記(甚至不得不放棄)自身應有的權益。試想,如果我們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在「抗疫英雄」這麼大的道德高帽底下,要向外界表達自己最軟弱的一面或需求,是否得需要更大的勇氣?或者換個角度來說,當社會大眾心裡主觀認定第一線醫護人員是「抗疫英雄」,但看到醫護人員的表現卻不如他們預期的樣貌時,是否會因為期待落差而產生更大的失望和斥責?

  這些外加於他們身上的高標準角色期待可能不是他們願意承攬的,畢竟醫護人員也是平凡的人,也有各種恐懼和需要,在軟硬體裝配尚未充裕健全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還以民族主義或其他不切實際的意識型態高帽扣在他們身上,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不僅是在戕害台灣寶貴的醫療人才,對整個台灣社會來說,更是在走人權的回頭路。



讀者回應本文 ── 不可勒逼人為他們作苦工

龍潭/阿典博

一、所謂醫護工作本來就只是他們賺大錢或取得高社會地位的管道,而病患就是他們的經濟來源。
  1. 這事上不只他們,更表現在醫療財團上吧!

  2. 對醫護而言,它不過只是另一類的謀生工具,是故全世界的醫療人員均擁有高薪。而這種醫病關係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3. 所謂的醫生誓言,你真的當他一回事?就說別的,如職業軍人的宣誓,或政府官員的宣誓,究有多少人當他為真,或有也多半為了榮譽或面子 (別人的期望),只有少之又少是為了使命或認為是天職。或許你要說是我個人的墮落,但請注意是否對極多數人為真,因此請不要祭出理想來要求別人。我們可以要求他們是依合約或法律,如果在醫病關係合約法律有提到的,就應確去執行他們。他們可以被要求不因貧富、地位而歧視,可以在可能範圍內全力救助病人。但並不是在危及自已生命安全時,仍要有宗教家的毫無保留的犧性自己情操。他可以被保留來救下一個病人吧。當社會均無有如此高尚的道德時,不要單單苛責醫護人員。如此要求只表現社會文化低落,回到中古世紀把醫生當奴隸的時代。

  4. 既然是不是強迫的合約,就應可選擇,合理的選擇服務權 (不因貧富地位膚色)。他違約時依約賠償,而不是拘提去服務。可以修改合約,當需要改變時,雙方有權決定是否續約。特別注意,他們原先並不知須面對如此危險。被欺騙或環境改變時,合約應已失效。

  5. 聖經上責備以色列人禁食的日子仍求利益,勒逼人為他們作苦工。這種禁食_偽善不為神揀選喜悅。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但不可以強求別人。
二、你的第二段指出『不該盡是使用一些「法西斯圖騰」去「催眠」或「壓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使他們忘記(甚至不得不放棄)自身應有的權益。』我想應可用來支持我前面的論點,畢竟,給予足夠裝備再上陣才符合所有人利益,否則醫護人員陣亡了,其他的人也沒救了。有人指望犧牲一部份人換取時間,我認為純屬妄想,醫界已告訴我們,短期內不可能有解藥,故如果上千人全成病毒的食物或溫床,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是否靠火燒該地區可以阻止危難,純屬未知。




這是一個大家可以討論分享的公開園地,歡迎您來信提出您對信仰或生活的問題,我們將盡快於版面上給您回復。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