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人際關係才能恆久遠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06.09.03


台灣許多天主教教會設立的學校,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幾乎都會提到「全人教育」的基本精神。我很喜歡「全人教育」這個概念,就我自己粗淺的瞭解,「全人」的概念包含了身體、心理、靈魂和社會等四個層面,而天主教會各級學校的辦學目標,就是促進學生這四大層面的健全發展。

從這個「全人」的概念出發,我曾經在「婚姻與家庭」的課堂上和同學一起探討「人際關係」的議題。我以「一夜情」為例,邀請同學一起思考究竟怎樣的人際關係才真的能讓人覺得過得好?箇中的道理又是什麼?

根據我的觀察,「人」基本上都喜歡被接納、受尊重,也有他人互動的基本需求,為了讓這種接納與尊重可以深入且久遠,多數人都希望可以擁有一個比較穩定、良善、深入的人際關係,也就是擁有「好朋友」或「親密朋友」的關係。

建立人際關係的方式無他,就是透過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互動。在各種人際接觸的方式中,「身體」的接觸或互動是比較直接、容易的,但是它的親密性也只能維持較短。因為身體是有形的,它很難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被互動的雙方在日常生活中隨身攜帶。

相較之下,「社會」層面(例如:性別、族群、階級、文化、語言)的同質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涵蓋範圍較寬,所能夠產生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比較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例如,使用客家語言的人無論在台灣或美國,都會有自己人的親切感;當我們發現自己努力推動的某種價值理想,能夠得到同好支持時,也可以產生很大的伙伴革命情感!

與「社會」層面相比較,「心理」層面(例如悲傷、喜悅、憤怒、歡欣)的同質性,也比「身體」層面可以在人際間產生較持久的認同感,只是心理層面的共同關係範圍比較小,甚至僅侷限在兩個人的範圍內。試想,當我們找到理想工作、考上理想科系,或是失去親人的悲痛等心情,能夠被友人瞭解甚至感同身受時,那種「被接納」的連帶關係,是可以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有人重視的,亦即產生一種自我價值感。

但無論是「身體」、「心理」或「社會」層面的人際關係,他們所能共同擁有的「共享物」都是現世生活中有限的事物,即便某些價值文化確實也可以持延續數千年,但是還是它們很難跳脫出歷史的侷限性,而進入「永恆」的境界。可能超越歷史侷限進入永恆的,只有宗教領域中談的「靈魂」,也就是所謂的「心靈」。

在哲學裡討論「心靈」的知識,通常被稱為「宇宙論」,也就是討論宇宙和人類的起源、人類活著的目的、現今苦難的意義、未來死後的去處等等議題。所以當人們一同認同、實踐某一個超越時空的生命理想時,他們的互動與連結關係便有可能跨越「現世」,而進入「彼世」的永恆。

寫到這兒,我想起「空中英語教室」的片尾都會播放一首好聽的歌:”A friend for life”。確實,能夠在「現世」擁有一被子可以相互關愛、扶持、信賴的「一生的朋友」,確實令人感到歡興;但若這樣的友伴關係(包括親人、夫妻、朋友、同學等等)可以無限延伸,讓「現世」的關愛、扶持與信賴持續到「彼世」,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不是更值得我們追求與珍惜呢?

由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更可以理解為何許多人在「一夜情」關係過後,總會感到孤獨、空虛。因為不少投入「一夜情」關係的人,都希望透過身體的接觸,快速獲取被接納與受尊重的感覺,只是單靠「身體」的親密接觸,而沒有「心理」、「社會」或「心靈」層面的交集,是很難產生穩固、持久且深入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一夜情」雙方期待甚高,所能產生的結果卻十分淺薄的情況下,「期待落差」的失落感難以避免地只能讓人們更加深陷孤獨無助。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