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學生跟我聊到,他們遇到人際關係的重大衝擊。當他們跟我提到現實生活中的無奈與難過時,我跟他們說:如果我們希望擁有信任、關懷的人際關係,自己當然可以積極地去營造這樣的氣氛與互動方式;但如果對方對於我們的善意抱以鄙視、侵犯或利用的態度,我們也要有反思和自我保護的能力,甚至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
對於同學們描述的處境,我多少可以瞭解,也頗為同情;甚至就我的觀察,很多地方也都不是他們的問題。畢竟如同社會學所說的,人際關係不單只是兩個人的事,它還牽涉到社會價值和規範的特徵,當我們扮演的角色是社會所視為比較沒有權力或不受重視的位置時,要影響大局或互動關係確實會很困難。這時候,怎樣「中肯」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而不將別人的無理、歧視、偏見攬在自己身上承擔,則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功課。
這也就是我在課堂上經常告訴大家的:研究所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習「反思的能力」和「尊重人的價值」。這項功課不容易,但是如果我們永遠被動地期待別人來尊重我們,不抱任何歧視或敵意,卻不懂得保護自己,即便在道德和法律上我們站得住腳,可是在實質上我們還是很容易被傷害得體無完膚、毫無自信。這個道理就像張學友在一首歌所說的「等待著別人給幸福的人往往過得都不怎麼幸福」。
從這點來看,理想人際關係的一項核心原則,就是中肯地看待自己與他人互動關係中各自的責任,如果我們希望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一定得懂得在何時適合主動釋出善意、營造信任的環境,何時又必須保護自己免受他人無理的傷害。換言之,「中肯」地去檢視別人和自己對自身評鑑的「標準」是否合理,如果發現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帶有偏見、歧視或傷害性,我們就得努力不要依循他們的標準來貶抑自己。
例如有些職場的主管、師長、同事或同學經常會因為功利的價值觀來評斷我們的工作或學業表現,甚至形成一種組織的風氣,這時候我們是否該順從他們的價值觀?甚至用他們的眼鏡來評判自己?就是自己必須承擔反思和決策的責任。當然,當我們對他人不友善或不合理的對待表示自己的想法時,很可能會招致對方的憤怒、敵意,覺得我們不配合、不合群、不識相……等等。這時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是否心裡還巴望著從這些傷害我們的人那兒,得到一些不見得是我們應得的東西?究竟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比較重要,還是維持表面和諧以致讓他們繼續傷害我們比較值得?
對於那些因為價值立場分歧所造成的意見相左或做事風格差異,我絕對支持應該包容、甚至尊重;但如果是那些具有輕視性、殺傷力的作法,我就比較傾向應該「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便對方不見得願意接受。當然我也很明白,當外在社會結構處處瀰漫著功利主義,都以財富、權力和聲望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甚至出現許多仗勢欺人、狐假虎威的現象時,要抵抗這股浪潮確真的需要很強的自信與勇氣。也因為這樣,我也會坦承地跟我的學生說:面對許多不合理的價值或對待,我也經常會覺得無奈、煩悶、無力,特別是眼見身旁多數人逐漸都這股風氣收編時,更容易心力交瘁。
除了跟同學說「好朋友要相互扶持、經常聚會」,「多組織讀書會或互助團體」等具體的方式外,其實在我心裡覺得最重要的力量,還是來自於上帝給我的信心。感謝祂讓我遇到結構性的困局時,即便內心對外在環境有諸多抱怨、失望、憤怒、沮喪或無力,卻始終不致懷疑「誠心待人」的重要與價值,並堅信充滿信任、關懷而非利用、歧視的人際關係才是每一個人應該被對待的方式。也祈求上帝繼續加添我足夠的智慧、勇氣與耐力,讓我能明瞭祂要我在這些逆境中學習到的功課,並且以更積極的方式回應外在的挑戰,努力在有限的範圍內實踐祂教導我的美善理想。我總相信:努力走過絕對不會是一場空,只要這樣的道路是符合上帝的教導!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