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週的週末,我和我太太去台北西門町的一家鞋店買東西,那個鞋店服務小姐的態度很好,不但不會胡亂推銷一堆我們不需要的東西,而且會很有耐心地回答我們提出的疑問,並且從顧客的角度幫助我們思考怎樣的鞋子適合我們,讓人會很想跟他買東西。
不曉得是不是當老師的職業病,看到這樣優秀的人才,我忍不住問這位店員:「你們公司需要統一訓練嗎?
店員回答:「我們公司的員工都要接受訓練的」。
我問:「有沒有一定要訓練多久?」
店員回答:「我們公司沒有規定一定要訓練多久,要看店員學多久才能學會,只要學會就可以上線。像我剛開始是在這裡打工,後來才接受訓練成為店員。」
我問我太太:「你覺得鞋店老闆會要求店員有怎樣的學歷?」
我太太說:「大概高中職畢業就可以了吧!但是我覺得剛剛那個小姐氣質不太像高職,可能是不錯的科技大學畢業的!」
我心裡想:「有那個大學的科系是會說:『本系所未來出路是鞋店或賣場店員?』相信沒有吧!但為什麼畢業出路不能是鞋店店員這一項呢?說不定他當作不錯,一年後就可以生店長或總公司的管理幹部?」
後來,我又看到一家壽司店在徵求店員,待遇是每月28000元。看到這個薪資,我腦海裡又不自主地響起:「這個待遇在現在算是不錯了,不知道我們的學生願不願意來當鞋店或壽司店店員?他們是否會覺得所學非所用?」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成人學習理論、成人教學技巧等等知識技能,是否有可能增進鞋店或壽司店店員對某些商品的銷售量?
在我的心中,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因為在這個個人主義與消費文化並存的現代社會裡,許多人購買某些商品或消費某些服務的核心目的,不見得是商品或食材本身,而是想找人討論、傾聽自己的審美觀,或追求一種生活品味的認同。這時候,如果店員或銷售員懂得關懷顧客、傾聽客人講話,甚至有能力運用一些溫馨的方案行銷商品,相信顧客下一次還是會來這家店買東西的,而這種人際互動不也是一種成長和學習嗎?
也正因為最近經常跟學生們聊未來生涯發展的話題,為了讓的學生能對非營利組織的成人或社區教育實務工作有更多的認識,昨天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採訪並拍攝了五位資深的社區教育工作者的故事。我問他們:當初為何進入社區成人教育領域?從事社區成人教育工作需要哪些的核心能力?以他們自己為例,是如何培養這些核心能力的?
在這五位資深社區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分享中,我發現他們都提到諸如:對事務的分析能力、團體合作能力、對人與社會的熱情等等。至於方案設計、課程與教學設計等等技術性的東西,有當然很好,但沒有的話他們也願意給新手機會。另外,這些實務工作者也不認為大學或研究所就讀某個科系,畢業後一定就得從事某項工作才叫做「學用配合」。事實上,這些優秀的實務工作者大學或研究所也多半不是念所謂「相關科系」,他們相信:「只要自己有料,走到哪裡都可以找到工作!但問題是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喜歡怎樣的工作?」
聽完這五位資深工作者的分享,我心中有很深的感觸!「是不是一定要做什麼工作才叫做『學以致用』?大學為何不能是一個培養『全人』的一個學習場域,而一定要與職業技術扣連?」或許身為大學老師的我現在提出這個問題會讓人覺得「說風涼話」,因為我沒有學生們找工作的壓力!
但我還是跟我的學生說:「如果現階段你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遭遇到什麼樣的挫折,請記得一定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果可以的話,也很期盼你們願意寄來給我分享。我也相信,日後當你再回顧這段日子的時候,或許這些苦澀的經驗都將轉化成你作為成人教師或講師很重要的資產。因為我總相信,唯有生命中有經歷過各種苦難,才有激勵人的故事可以在課堂上分享.....」
跟同學聊完後,我想到一個有趣的點子:「今年五月看那個大學有辦大型就業博覽會,我一定要去參加!我要用我碩士文憑,以剛畢業的角色和在學社團經驗去試試看,看可以得到多少業界的面試通知?這樣或許可以測驗一下我一直認為的「人格特質說」是否可行?不曉得這個行動結果會是如何,期待中……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