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包容差異還是冷漠虛無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14.09.07


不知道從多久以前,當我開始實踐「包容差異」與「尊重自主性」的理想時,內心似乎也隱約感受到我與對方的關係開始疏遠了;特別是當我包容或尊重的對象,是一些至親朋好友或學生的時候,當中更有一種無奈的放棄感,彷彿回到小時候「切八段」的抉擇!

最近閱讀到A. Sayer寫的《階級的道德意義》一書,裡頭談到一些道理,很能道出我內心深刻的感受。作者提到,當我們說:「我尊重你和你的自主性」的時候,其實是切斷了我們和對方的人際依賴關係。這種尊重或包容所換得的「自由」理想,可能蘊含一種冷酷、厭世和孤單的社會生活方式。

人們被悄悄地假定為「不受任何依賴者牽累」的成年男性,所以我們也就理所當然地會避免與別人做過多的接觸,以保住自己的自主性。在這種自由的社會裡,我們無需要關注他人的獨特性,也不用對他人的禍福負擔任何責任,也不需社會幫助。我們存活著唯一的任務是「避免傷害他人及他們的財產」。

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裡,錯誤的「自由」理想實在太常轉變成一種相互漠視的契約。但為了保有大家的自由,這種漠視的契約似乎也成了必要之惡。在這種生活氛圍下,有些人從不願冒著遭人輕蔑或敵視的危險,在眾人面前把自己的價值信念「攤開」或「告白」,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是如此。

這樣的人可能對自己堅持的價值信念缺乏信心,沒有勇氣在生活中將它們實踐出來,讓他人認識「這就是最真實的我」。這些缺乏自信與勇氣的人,從來沒有過什麼自己覺得「對的」或「善的」價值信念,更不用說對這些生命價值賦予實踐的許諾與堅持。甚至這些人內心深處,也會為了自己毫無信念與生命目標而感到茫然;以致於在與其它人互動的過程中,展現出懦弱無能,進而招致自己與他人的蔑視。

所以Sayer認為,所有人在面對社會文化中使人屈服的壓力時,如果依然能夠秉持良心的正直,通常可以得到自己與他人的尊敬。但在此同時,他們也勢必得承擔堅持良心正直所可能帶來的失敗,及其延伸出的蔑視、羞愧和恐懼。

基本上我十分贊同Sayer這番論點;但我也同意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堅持理想,有時候很容易陷入自以為是或自以為義的困境。如何避免這種單一觀點的困局,或許還是得打破前述「包容差異」與「尊重自主性」的自由迷思,走出自己習慣的舒適圈,與差異價值與生活方式對話、碰撞。過程中真的很痛苦,因為可能會被與自己對立價值與生活方式傷害得遍體鱗傷;但似乎也唯有藉由這種民主對話的過程,才可能讓自己盡可能兼顧「理想實踐」與「包容差異」,而不落入「價值虛無」與「人際冷漠」的陷阱。

差異碰撞的混合過程可能為我們平靜的生活帶來威脅或騷動,但也唯有藉由這樣的碰撞,人們才能夠體察到彼此的真實樣貌,進而達成真正的「包容差異」,而非「人際冷漠」。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只能學習去適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才能擁有貼近真實的真實存在感。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