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享有更人性化的生活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14.08.03


每個人都希望被當成具獨特性、自主性和發展性的「人」,並與身旁的他人形成一種可能相互影響獨特與動態關係;沒有人願意被當成不具獨特性、發展性和自主性的「物」。這樣,當我們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時,對方才可能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而產生不同於過去的改變;同樣地,對方也會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而改變。

反之,如果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不再具有相互影響的可能性,甚至被對方視為獲取利益的工具(例如自助餐盤),或是靜態的囊中之物(例如花瓶),我們就會覺得受到惡性操控、壓迫或羞辱,甚至不再對生活或生命懷抱盼望。

但是隨著全球化資本主義及大型企業的誕生,業者多半會透過標準化及規模化服務形態,增加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但這些卻可能讓使用這些服務或科技產品的人,陷入缺乏違反前述獨特性、自主性和發展性的人際關係,甚至把人貶低成物品或工具。

(一)速食連鎖店的標準化消費模式

較像很多人喜歡到連鎖速食餐廳用餐,原因是它的服務便捷,有空調和乾淨的用餐空間,商品內容也很標準化。換言之,走到哪裡都可以預料到自己可以得到一定水準的服務。

但為何現代人會如此要求快速消費、有空調與乾淨的用餐環境,以及標準化商品?是否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工作、學業或家務)已經把時間繃得太緊,導致我們不得不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習慣或可以預期的餐點內容,而無法真正放鬆下來去尋覓或品嚐食材?

另外,在一般在地小吃店裡,老闆加上伙計通常都只有兩三人,無法像連鎖速食餐廳那樣有規模經濟的生產和輸送帶,把各類工作做細緻的分工,所以不僅無法有剩餘的人力維持餐廳潔淨,吃一頓飯有時候得等上20分鐘以上。這樣一來,勢必無法提供乾淨快速的飲食服務。

換言之,是教育、職業與家庭等社會制度決定了我們的飲食習慣,而不是單純地個人偏好選擇了速食餐廳。而速食餐廳標準化的消費方式和人際關係,還會促使我們更陷入這種快速生產的大型機器,使自己成為不由自主地快速轉動的小齒輪而難以自拔。

(二)在地商家的人性化消費模式

其實,人與人之間可以透過增添人際互動深度與信任,突破「標準化」人際關係。就像我家對面有一加開了30多年的麵包店,一個花生麵包只要15元,20年前就凍漲的價格!為了穩定他們的在地客源,老闆會花時間與顧客閒聊,以便建立商品交易之外的朋友關係。

這家麵包店沒有華麗的裝潢,沒有制服辣妹,老闆娘賣麵包時的穿著打扮就像鄰家媽媽一樣親切。去年知名連鎖麵包店在這家老店旁10公尺的地方開張,結果今年三月悄悄結束營業

其次,在醫病關係上,大家也可以盡量到社區裡的診所就醫,能夠找到全家人信任的家庭醫師更好,因為這樣可以讓該名醫師長期瞭解家人的體質,建立具有信任的醫病關係。

再如,對於幼兒的照顧方面,建議可以盡量將幼兒交給社區內負責任的鄰里保母,或有助於孩子認識社區環境的幼兒園照顧,而不是那些跨國性或大型幼兒園。盡量跟幼兒園的老師多聊聊孩子的狀況,「強迫」老師得瞭解自己的學生,與他們建立朋友關係,甚至邀請他一起參與社區活動(如社區大學)。

就像教會中常會提到的:「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4:23-24),因為上帝希望與祂的孩子保有獨特性和發展性的活潑關係,而非裝模作樣的表面儀式。同樣地,人與上帝一樣,也會希望人際間能享有真實情感、價值與關懷的交流;缺少了這些要素,人與人之間便很容易淪為機械化,甚至非人性的壓迫關係。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