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陪伴的心是最迷人的零食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17.09.03



圖片提供/123RF

記得念碩士班的時候,有一個老師經常開放自己家的餐廳,邀請學生到家中一起查經、禱告、聚會,很特別的是他們的家冰箱是「對學生開放」。換言之,學生只要到他家打開冰箱,看到什麼都可以自由取用;之後,老師會再自己補滿冰箱。

這個美好記憶始終駐足在我的腦海,也一直期盼自己可以經營一個學生喜歡來聚會的空間,裡頭有一個裝滿學生喜愛零食的小櫃子「對學生開放」。這個夢想一直到我來到師大,才慢慢開始實現;我刻意空出研究室裡的一個小櫃子,經常詢問學生喜歡吃甚麼零食,再不定期地去採買、補充它。

這麼做的目的無它,只是希望學生喜歡這個空間、喜歡空間裡的聚會、喜歡參加聚會的人,包括自己。因為「零食」只是一個互動的媒介,最重要的,是空間裡願意彼此打開心胸、相互交流扶持的「人」。也因為這樣,研究室裡的「零食櫃」代表著一個老師渴望與學生分享生命經驗與時間的善意;同學們進來取用這些零食,相互交流分享的生活點滴,則意味著大家願意開始聆聽、相互信任、彼此交托。

換言之,這種友善空間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營造「人際美學」:當老師和同學們願意打開心房、信任身旁的人,開始接觸原本不是那麼熟悉的老師或同學,豐沛的人心和人性交流就可能就此展開,整個物理空間背後蘊含的系所人際關係和自我認同也可能不再一樣。

就像我博士班的指導教授陳雪雲老師,隨時敲他研究室的門,只要他在裡面,一定是用溫暖的笑容迎接著學生,並且放下手邊的事情,耐心聆聽學生敘說自己的事情。我的老師那份願意陪伴學生的心,是一個空間裡最吸引人的「零食」。

感謝喜歡零食櫃的學生,跟我一起實現了這個小小夢想。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