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否可以完全預習?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18.07.29



圖片提供/123RF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以前,通常會希望知道可能產生的結果為何;確定失敗的風險或損失極低的時候,才願意動手。但問題是,一個藝術家沒有開始動筆,如何有草稿可以修改,又怎麼預知可能的結果呢?如果我們總在等待確定或確知,永遠跨不出第一步,就永遠不會有「真知」或完稿的一天!

就像有些人不敢進入親密關係,是害怕自己無力處理緊密互動帶來的價值碰撞及情緒拉扯。他們總期待出現一個「一百分」的確定對象,希望所有風險都是自己可以應付的,才願意開始與建立親密關係。但問題是,沒有深度接觸如何能有親密互動?又怎麼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缺少哪些能力呢?未來又該採取哪些行動才能增進所需的能力,改善親密關係呢?

所以,「愛」必然是一種高度信任,同時也伴隨著高度被傷害的風險。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在親密伴侶前露出最真實一面,甚至糗態百出時,對方依然願意努力包容這個真實的自己;我們還要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接住真實、差異甚至帶有芒刺的對方。

但是這種「愛」的關係,永遠沒有完全確定的一天。因為每個人都是那樣不同,並且持續不斷改變,甚至還有許多屬於自己成長經驗中最脆弱、晦暗而不希望被碰觸一面。這些都只有在真實的親密關係中,考題才能被知曉;遇到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才能想辦法學習因應!

面對「愛」的功課,只有在「愛的關係」中才有辦法真正地學習;換言之,我們固然可以努力預習,卻無法完全預知或掌握!但,也是因為這種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和開放性,親密關係才值得我們努力;因為很少人會為著一個已知道答案的問題,廢寢忘食、絞盡腦汁想要求解!或許,人生各種苦難也是這樣吧!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