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最好」不是把他放入溫室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0.05.17


如果沒有人這輩子可以逃避所有苦難,那麼我們也不應該天真地要求自己,要讓所愛之人或服務的對象「毫髮無傷」或「絕不受苦」。

我們可以期待自己學習在可承擔範圍內,跟愛之人或服務的對象一起經歷傷與痛,甚至尋找可能的回應策略,從中得到改變的力量跟成長。好讓我們下次再遇到類似的重大衝擊時,更有能耐去回應它,也安頓自己。

「給他/她最好的」,不是把他/她們(愛之人或服務的對象)放入溫室,而是打預防針。

甚至,如果我們曾經接受過某些值得信任之人的幫助,羨慕那些知識淵博、能幫助別人和自己走過人生重大衝擊或苦難的人,甚至希望自己未來也能成為那樣的人;那麼眼下這些重大人生挑戰,對我們成為這樣的人,絕對是必須的。因為沒有見過人生衝擊和苦難的人,不會知道衝擊和苦難長什麼樣子,對人可能帶來怎樣的身心靈重大創傷,更不可能懂得如何回應它們?

那麼,為什麼人們不容易面對短時間內無法獲得成果的艱鉅任務,或是不願意從苦難中進行學習呢?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項,是我們很容易用「全有」或「全無」的觀點,在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例如,當聽到有人批評自己,或僅是提出跟自己不同的意見,就覺得自己已經被「徹底否定」或「一無是處」。也因為這種自我快速消逝的恐懼,讓人們更容易豎起防衛的高牆,奮力反擊差異見解。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人「毫無優點/缺點」或完全「幸福美滿/悽慘落魄」,只是比例上的多或少,或是面對諸多兩難困境時怎樣取捨而已。但為什麼多數人習慣用這種「全有」或「全無」的零合觀點,來評價人事物呢?

原因很多,但「曖昧」或「灰色地帶」的存在,讓人難以看清或確認自己是誰,以致出現自我可能不存在或消逝的焦慮,必然是相當重要的原因。或許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過程,就很少引導我們去指認或辨識「曖昧」或「灰色地帶」的存在,甚至將它視為一種人生的常態!

換言之,既然每個人的一生必然存在苦難,甚至許多重大衝擊在短時間內也看不到顯著改變,但只要我們願意用上述觀點來看待它、改變它,它們就不是一無是處,而是可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可能性」。倘若我們不斷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社團、班級和學校,最終會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地方,而是更多「等待我和周遭的人一起讓它更好」的地方,即使我們能做的只有一點點!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