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因為參與了許多社會設計和社區營造的實踐行動,所以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不同高中或大學的學生,或許是訪談、提案討論、演講、工作坊、參訪…等等。這些學生有些後來還有聯絡,有些則是潛入水底,暫時各忙各的事情了。
有一次我問一位他校來訪的大學生:「如果你是我的話,你會想幫這些素昧平生的學生,完成他們的公益提案或論文嗎?」
這位學生猶豫了一段時間,搖搖頭說:「不好說!」
我再問他:「那你覺得我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幫你完成這個提案?」
學生說:「我也想過這個問題,我覺得老師應該是很喜歡『老師』這個角色,希望透過幫助身旁的學生完成夢想,讓自己覺得已經將老師的角色努力扮演到最好了」。
我說:「哇!你觀察力很敏銳ㄟ!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到,其實很多學生我也只見一次或幾次面,之後不見得會再看到他們是否有達成夢想?或者說更現實一點,他們的報告、論文或提案如果真的完成,我也不會有什麼『好處』」?
學生聽了這段話,笑著搖搖頭…(想不出來)
我說:「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會遇到『努力付出是否有成果或回報』的疑問,而這樣的懷疑很容易讓我對人喪失信心。但是遇到這樣的挑戰時,我都會努力提醒自己: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但都會需要經歷鬆土、播種、澆灌、除草…等等個不同階段。或許我所做某一件事,只是這整個過程的一小部分,甚至連鬆土的工程都沒完成;但只要在我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完成自己這一部份,相信他就可能在其他地方成長茁壯、開花結果、分枝散葉。」
「而且話說回來,也是這些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找我討論各式各樣的問題,才讓我有機會打開人際觸角和人生視野,跟著大家一起學習自己學生時期從未接觸過的新知識,同時也磨練各式各樣的人生態度」。
想到《聖經》哥林多前書中保羅說到栽種和澆灌的角色:「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唯有相信上帝有祂最美好的計畫,並且會在各樣事情上促成祂要完成的事,我們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就不會是白忙一場。
也因為這樣,我經常會用臉書丟訊息給曾經互動過的學生,邀請大家來參加我舉辦的小活動。有些同學收到我的訊息,會很緊張,覺得如果無法出席會很不好意思。遇到這類的同學,我都會再寫訊息跟他們說:
「如果你當下正好有空,主題也感興趣,我都很開心你可以一起來共襄盛舉;但倘若這個時刻你正巧在忙,或主題不感興趣,也請你不要有壓力,可以等待合適自己的時間和主題再來喔!」
也是這些互動經驗,讓我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人生哲學:
1.努力做好該做的事、有價值的事。
2.持續在可能的範圍內調整自己,並且對他人釋出善意。
3.不期待對方在短時間內做出巨大改變。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