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金馬獎史上首度由兩位女主角—周冬雨和馬思純雙人獲獎的《七月與安生》,是依據深入探討人性的佳片。這部戲的兩位女主角安生(周冬雨飾)和七月(馬思純飾),是從13歲就一起同班生活的閨密。表面上,七月從小就習慣聽從師長安排、循規蹈矩,並且能在穩定中取得優勢與討人喜歡;相較之下,安生則是不喜歡被傳統價值與特定生活模式束縛,喜愛自由自在地體驗生活。
但實際上,兩個人從13歲開始就沒有好好認識、面對自己在興趣和情感上的偏好和恐懼。以致於兩人都覺得自己忍受極大的痛楚,很貼心地替對方著想,甚至不惜將共同喜愛的男主角蘇家明「禮讓」或「成全」對方;但實際上卻只是不斷在逃避面對真實自己,讓彼此長期生活在「假裝」或「演戲」的表面親密和諧之中痛苦不已。
很特別的是,這部戲的編劇不僅在女主角的名字上刻意製造矛盾性,也就是讓炙熱的「七月」和平穩的「安生」,分別被賦予保守和叛逆的性格,更在她們成長過程中不斷模仿對方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特質,甚至最終成為對方起初的性格樣貌。換言之,編劇試圖讓觀眾感受到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性格矛盾,就是永遠會羨慕自己沒有的、否定或輕忽自己已經擁有的,以致於一輩子陷入不快樂而缺乏自信的矛盾泥沼中。
其實,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自我實現」和「情感連結」的雙重本能驅力,沒有人能夠全然根據自己的偏好為所欲為,也不太可能總是服從權威或周遭人的期待而犧牲自己,而是會在「自由」與「安全」之間取得一個還可以接受的階段性平衡。
甚至如同《七月與安生》兩位主角的人生一般,當我們享受不受拘束的生活久了,就會覺得沒有歸屬感或安全感,希望得到更多的愛與連結;反之,依循傳統生涯軌道或周遭他人期待久了,也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而感到茫然,以致於想外出透透氣。這也就是七月與安生會越來越向對方的性格與生活方式走去的原因。
也因為這樣,我覺得這部電影有個企圖,就是引觀眾探索自己內心長期處於矛盾、甚至高度衝突狀態的「自由-安全」本能驅力,兩位女主角在領獎的時候不也說了嗎?「七月(安全)與安生(自由)」本來就是同一個人。我們在別人面前(前台)或許比較希望多展現一些安生的自由叛逆特質,但四下無人時(後台)卻也得承認自己還是喜好七月(安全)多一些。
如果我們能勇敢地認識並承認自己內在確實存在這兩種相互衝突的本能驅力與性格特質,並且隨著不同生涯挑戰與危機的需求適切地切換、操作它們,就有可能將內在源源不絕得本能驅力,順勢引導向「創造性的自我實現」及「關懷式的情感連結」上,亦即降低自我中心、權威性格、強迫性控制他人等等的傷害發生。
更重要的是,我們得體認到「自由-安全」這兩股本能驅力本來就會在我們體內經常打架,讓我們無法完美無暇地在群體生活中的言行得宜、被每一個人喜愛。換言之,每個人都得預備心被某些周遭人討厭,並且接受永遠不可能完美的自己。就像電影中七月曾經跟安生說的經典名言:「我恨過你,但我也只有你」。這裡所說的「你」,就是每個人最真實卻不完美的「自己」,我們雖然經常嫌惡它,卻又一輩子無法擺脫它!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