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海報。(相片來源/JTBC官網)
三級警戒隔離期間,我在家觀看韓國探討社會文化與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的經典影集《天空之城》(Sky Castle)。簡單說,這部片主要探討一群居住在「天空之城社區」的韓國上流階級家庭,為了讓子女考上名校或在職場獲得升遷機會,不惜耗費鉅資、甚至冒著子女可能產生性格創傷危險,也要聘請扭曲人性的應考指導員,靠關係走後門、搞排場炫富、工具地利用別人累積資歷等等誇張行徑。但該片的結局,是社區都產生了程度與型態不一的社會文化觀點轉化。
我覺得這部戲除了劇情扣緊韓國(甚至當代台灣)的教育制度弊病,它的節奏感、轉折性、情緒引發與延伸也都非常細膩(當然還是難免有些小地方比較牽強),每個演員的演技自然不在話下。
「印象整飭」或「形象經營」的大戲
首先,從這部戲導演刻意用「Sky」(天空之城社區)作為故事發生的主場域,就知道他在暗喻韓國父母無所不用其極想讓子女進入三所頂尖大學: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的心態,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的一股文化動力。
這部戲的主軸,是一群上層階級高中生家長,為了在鄰里或親人面前展現自己家族基因或教養能力優異,不惜讓孩子接受極度扭曲的應考指導員教導。而應考指導員為激發高中生考高分動機,甚至涉險引發他們內心想報復父母長期控制的仇恨之情,以致在本戲一開始就有高中生考上令人稱羨的名校醫學系後隨即離家出走,讓傷心欲絕的母親舉槍自盡。
更可怕的是,當鄰居母親知道這種毀滅性的指導策略後,還是被考上名校醫學系的美夢薰昏頭,不斷告訴自己:「悲劇產生是別人家孩子適應不良,我們家女兒不一樣。」因而繼續把自己的女兒推往這種應考指導員的火坑。
這部戲令人激賞之處,在於它不是只有從個別父母心態去剖析這種病態的升學主義,而是細緻地從社會心理與文化的集體焦慮,去描述一群互動頻繁的家長如何為了自己的面子,不斷在別人面前上演一齣齣爾虞我詐、逢迎拍馬、踩人痛處、排擠差異等「印象整飭」或「形象經營」的大戲。因為焦慮於子女若未考上名校醫學系,會讓自己在同儕面前丟臉,即使眼見自己和子女已經苦不堪言,依舊要爭先恐後地把自己和子女送上無法勝任且痛苦萬分的升學或升遷斷頭臺。
不僅如此,還如同這齣戲的片尾曲〈We all lie〉所說的,當身陷其中的父母或子女都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每個人心中卻還是不斷用「我都是為你好」來麻醉自己或子女的傷痛,並告訴自己只要能考上名校科系,人生就會剎那間變為光明,以此來持續合理化父母對子女的控制。
換言之,無論是父母或子女,並非都是被催眠或無知的情況下,步上升學或升遷的惡性競爭角力場,而是他們為了在他人面前取得秀異的自我形象所做出的選擇與結果。剛開始有些子女也可能會被父母說服,在尚未認識自己的情況下投入主流社會讚許的升學競賽;這時如果他們能力尚可負荷,或許還能從中得到令人羨慕的紅利,甚至取得父母的讚許和禮物,以繼續保有走下去的動機。
但能力無法負荷的子女,就只能像明明不口渴卻被被主人強制押著喝水的小寵物,即使已大聲吶喊:「我喝不下了!」還是得陪著那些名列前茅的學生演完這齣弱肉強食的殺戮大戲。
保有人性拉扯的合理平衡
更令人擔心的是,父母如果覺得這種對子女生活模式的短期控制是降低自身焦慮的有效方法,就會像染上酒癮或毒癮般越陷越深。父母越多控制,子女就越多反抗、疏離,父母就得施加更大的權力,亦即持續逃避面對子女真實的需要和感受,以及親子關係不佳的事實。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同存在主義哲學家Rollo May所描述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高度焦慮的最主要來源,並不是只有起於「性本能趨力」遭受壓抑,還包含價值分歧與快速變遷下不知道該如何認識自己、不曉得如何過有意義生活的空虛與茫然,甚至是擔心被他人排擠與輕視的焦慮。
於是,有些家長或子女索性放棄認識自己的機會,直接跟隨主流升學主義的價值觀。畢竟自己做選擇如果結果不盡理想,得獨自承擔周遭人異樣的嘲諷眼光,以及失敗的責任。但跟隨大家的腳步,至少不會是最後一名,或是什麼也拿不到的失敗者!
但是在Rollo May看來,無論是盲目從眾或剛愎自用地與世隔絕,都會讓一個人陷入永無止盡的愧疚感之中,因為他們心中始終明白:「是自己放棄了認識自己、為自己做出最佳決定的責任。」
就像是劇中男主角之一姜俊尚,不僅生於醫師世家,還在母親刻意栽培下以第一志願和第一名畢業的頭銜進出首爾大學醫學系,最後卻因為自己的虛榮心作祟,讓女兒延誤急救而過世。他懊悔萬分地向母親哭訴:「我為了滿足你的期待,從小做了所有你要我做的事,但現在我就算坐上醫學院院長大位,還是一個沒有能力追求人生價值的小孩!」
另外,也如同車教授家裡的大女兒,為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假冒哈佛的大學生,之後被拆穿時所說的:「你們愛的是哈佛的學生,而不是我!」究竟是誰或哪些力量逼著女兒踏上這個必定不會有結果的冒充之路呢?
但這齣戲的最後,導演很細膩地帶出天空之城社區裡的每一戶人家,如何面對自己家庭內部不同的衝突問題,找出自己適合的解決之道。而且不同家庭的動力來源與發展樣貌都各不相同,也不會強求要每個人都圓滿地「改邪歸正」,保有人性拉扯的合理平衡。
(底下有點爆雷…...請注意)
最終,天空之城社區裡的高中生,沒有人如願考上「sky」等級的三所韓國明星大學,卻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自我導向學習,或發展自己感興趣的事業。而犯錯的父母們,也都盡可能做一些致歉、補償、哀悼、寬恕等等行動,修補家人或朋友之間曾經遭受傷害的關係,亦即展現出濃厚的關懷倫理精神(雖然我還是覺得裡面有些橋段稍微牽強,哈哈)。
勇敢認識自己的能力特質
看完這部戲,讓我更加確信:唯有勇敢認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質,承認自己無法改變的侷限,並且忍受一邊做一邊調整自己的不確定焦慮,才可能在這個價值多元分歧的當代社會中為自己摸索出一條適合的新路,而不是陷入前面提到茫然從眾或自我中心的泥沼之中。
甚至如同Rollo May提到的,一個人能忍受的價值模糊與未來不確定的焦慮越多,就越可能踏出行動中反思修正的步伐,將自己內心真正的理想與價值實踐出來。也唯有如此,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與力量也會隨之增強,原本存在的焦慮感也自然就會慢慢降低。
另外,無論是親子關係、同儕關係、師生關係,關係中「成熟之愛」都會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慢慢瞭解對方的感受與需要,並且願意與對方在實現夢想過程中分攤對方遭逢的喜怒哀樂,藉此深化彼此的瞭解、關懷與連結感。而不是像戲中家長、老師或配偶,在對方尚未做好心裡準備、沒有足夠瞭解對方的情況下,就勉強讓彼此的生活過深地連結,甚至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對方。
雖然父母或師長經常可以運用自己的經濟、情感或分數等獎賞優勢,要求子女或學生依照自己偏好的價值觀生活,以此稍微減少一些自己無法達成主流社會文化目標的焦慮感。但實際上這種焦慮降低不僅十分短暫,更可能讓原本就已經產生裂痕的親子或師生關係更加疏離,亦即讓家庭和學校生活更加缺乏意義。
看完這齣戲,我也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把學生的優異表現當成自己價值的唯一來源,也不要做出無助於他們修補周遭親密關係,而只是強化他們對我依賴的可怕行徑。」這個提醒最佳的判斷指標,就是看學生與我一起學習之後,是否更有勇氣認識自己、與差異共存,甚至能夠慢慢找尋出適合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方向,並規劃具體可行的學習與行動計畫,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