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SPY×FAMILY間諜家家酒》為何吸引人?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3.06.25



《SPY×FAMILY間諜家家酒》漫畫宣傳海報。(圖片來源/東立電子書城


前一陣子我在幾位學生共同推薦下,看完了經典動漫《SPY×FAMILY間諜家家酒》,覺得它是很好看的家庭喜劇。

這部作品主要講述一名偽裝成精神科醫師,實際身份是間諜的男性洛伊德·佛傑,為了達成組織交辦的重要任務,必須混入名為「伊甸學園」的貴族小學。於是,洛伊德到孤兒院領養了一個看似平凡,實際上卻擁有讀心超能力的女兒安妮亞,並與另一位需要男伴掩護才能順利執行殺手任務的妻子約兒,組成了一個任務型的家庭,並展開一段又一段的精彩故事。

先說說這位能看穿對方心理在想什麼的小女孩安妮亞。為了不要再回到孤兒院,而能享有爸媽照顧的家庭溫暖,即便她早就知道「爸爸」是個大騙子間諜,並驚訝「媽媽」是個下手狠辣的殺人高手,還是經常裝聾作啞地扮演好「女孩」該有的角色,甚至適時地幫助「爸爸」和「媽媽」相互隱瞞彼此真實身份。

至於間諜「爸爸」洛伊德為了順利達成任務,得讓「媽媽」和「女兒」通過「伊甸學園」這所貴族小學的面試,於是便努力帶著她們熟悉上流社會家庭的生活模式,包括逛美術館、聽歌劇、以高雅的姿態吃西餐等等。

而殺手「媽媽」每次路見不平的時候,總是會忍不住露出她最真實的殺手本性;但為了不要讓間諜「爸爸」和超能力「女兒」不知所措,所以也會絞盡腦汁,替他們想些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原因(例如在練瑜珈時學習許多高深的點穴技巧)。

當然,「伊甸學園」作為擁有貴族高傲傳統的小學,為了招到同樣具有上流潛質的學生,不僅要求學童的爸媽要同時參與面試,還設計了一堆突發狀況來測試每個家庭的反應,試圖從這些緊急狀況中逼出每個家庭是否真的具有「上流家庭」的本質。

看完前面幾集,直覺想到以戲劇理論和符號互動論著稱的社會理論家Erving Goffman。Goffman曾用戲劇表演的概念比喻我們的日常生活,每一段人際互動很像一齣齣依循劇本演出的戲劇,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劇中的「演員」,並且會將與自己互動的他人視為「觀眾」。

在演出的過程中,每個演員都會想努力掩飾錯誤,每個觀眾即使發現問題,也會極力合理化這樣的錯誤,好讓台上和台下的人們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意外而不知所措。也因為這樣,每一個人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雖是演員,但對他人來說便是觀眾;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扮演這兩種角色,而每一齣戲的現場都是「一個團隊」。

這個道理就像「間諜之家」裡的爸爸、媽媽、女兒,以及「伊甸學園」中所有的師生,大家為了達成自己心中真正的角色目的,所以會竭盡所能揣摩周遭與自己互動他人心中期待的理想角色扮演模式,並且不隨意揭穿對方內心真實想法。在每次互動中,也竭盡所能地展現出「被他人稱許」的語言或肢體形象,甚至不斷調整自己的與他們對戲的策略。

如此一來,每個人周遭的「其他演員」或「觀眾」才有辦法順利與自己搭配,降低彼此不必要的干擾,讓「間諜之家」和「伊甸學園」裡一齣齣戲都能順利搬演下去。

相信《SPY×FAMILY間諜家家酒》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也是劇中的爸爸、媽媽和女兒雖然有各自己「成家」的理由,卻能發揮高層次同理心去揣摩彼此期待與感受,並適時地調整自己對戲的方法。

特別是有特異讀心術能力的女兒安妮亞,明知道自己可能隨時遭到爸爸遺棄或媽媽武力對待,卻想盡方法創造更多適合彼此的「新劇本」,試圖引導爸媽朝著自己期待的家庭互動劇本生活著。

回到我們每一個觀眾與自己家人之間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偏好與人生目標,與其他家人維持「幸福家庭」的理由或許各不相同,但如果能夠多替對方著想,用鼓勵、包容與善意引導的方式創造更多適合彼此共同生活的「新劇本」,不曉得是否也可能過得像《SPY×FAMILY間諜家家酒》的成員那樣,享有更多家庭生活的喜悅。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