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畢業的我該選擇進入Gap Year嗎?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4.07.21



圖片提供/123RF


最近到了畢業季,在不同場合跟一些畢業生聊到”Gap Year”的規劃,許多學生提到:「很擔心自己會不會只是在逃避生涯的挑戰或延緩做出重大決定的時間?」

網路上鍵入”Gap Year”的關鍵字,會出現爆多資訊;所以網路上搜尋得到的資料,我就不再重複了。在這邊想把最近跟不同學生討論”Gap Year”的一些心得貼出來,給有需要的同學參考看看。

首先,我覺得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本來就很容易在意周遭同儕的評價,加上升學制度的高度競爭壓力,更可能讓他們長期採取從眾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究竟有什麼優缺點或興趣缺乏足夠的探索空間與瞭解,連帶地也不容易有清楚的自我認同和意識。

所以,一旦面臨大學畢業這個「離開學校保護傘」的重要生涯關卡,自然也會十分焦慮,表面上是擔心自己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更深層的困境還包含前面提到長期對自己缺乏瞭解、沒有自主規劃時間與生涯的經驗,以致陷入手忙腳亂的狀態。

也因為這樣,發展心理學家E. Erikson曾經建議父母或師長,不必太過急切地逼迫青少年做出穩定的生涯決定,而是可以從「心理暫緩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的角度,給予青少年體驗各樣社會角色或嘗試不同於學校制度的新生活的機會,以便藉由自己親身嘗試錯誤、慢慢釐清自己適合的生涯方向。顯然Erikson的「心理暫緩期」概念與”Gap Year”十分相近。

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誠如Norbert Elias對「時間」的精闢分析,他認為每個人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什麼是「時間」或「時間感」,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接觸生活場域中不同的重要他人,被這些人所訂定的各種言行標準及配套賞罰機制所修正與控制,以便能順利融入群體生活步調、方式與內容,才慢慢讓自己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下採取被期待的言行舉止,這也就是「時間」的概念。

所以一個幼兒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被爸媽教導時鐘或鐘錶呈現某個指針或數字的時候,一定要起床;在幾點到幾點的時間裡,必須安靜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說話;幾點到幾點可以到教室外面跟小朋友玩;看電視、玩手機可以多少時間;晚上幾點以前要睡覺……。

同樣重要的是,在教導這些「時間」的概念與使用規則時,背後都會附加一種物質或情感的酬賞機制,好讓小朋友為了趨利避害,不斷自我要求、自我控制以符合大人們所教導的「時間觀念」。於是大人們的時間觀念,便一點一滴地轉化為孩子們的自我約束機制。

隨著年齡日益增長,當一個孩子進入國高中、甚至大學校園裡,便會需要約束自己主觀的興趣或情感偏好,才能適應正規教育制度內的生活節奏、人際關係與各項考試制度的要求。這時候,「時間管理」的自我監控與調整能力就成為優異人際關係和學業成績的重要判準,無法配合學校作息、將時間做最大效益使用的學生,很容易被升學制度淘汰或感受到周遭人的貶抑(或同情),進而損害自我認同的完整性。

從時間社會學的角度來看,”Gap Year”似乎提供大學畢業生一個「自主規劃人際連結」的空間,也就是透過進入一個不同於以往過於標準化、制式化、強制性的學校生活場域,體驗一種「新的」時間運用風格與人際互動模式,藉此重新認識真實或更多可能的自己,同時也讓長期受損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感得到撫慰與安頓。

說了這麼多,好像”Gap Year”真的超級讚的!?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因為無論是「心理暫緩期」或「自主規劃時間與人際關係」,它們既給予大學畢業生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也就必然要求大學畢業生「自己負起責任」。就像我在課堂上在介紹研究方法論的時候,經常會邀請所有同學放下手邊的事情,安靜下來用耳朵聽聽看周遭有什麼聲音?……一分鐘後,大家開始舉手說:聽到窗外社區裡有小販在叫賣、冷氣機的聲音很大、走廊上有人在講話、甚至連自己緊張的心跳聲都可以感受到……。

於是我接著問:

「這些聲音是在你們用心聆聽前就存在嗎?為什麼我們靜下來之後才突然察覺到它們呢?是不是平時我們的耳朵受到我的意識指導著,主觀判斷這些聲音沒有對自己沒特殊意義,所以就習慣性地忽略?

但如果我們就是那個靠叫賣為生的小販、修理冷氣機的師傅、在走廊上傾訴考試焦慮的同學,或是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會不會這些聲音才是他們日常甚至人生最重要的聲音?反倒是課堂的社會科學知識交流,對他們而言僅是清談?」

這個現象的道理,反映出我們的感官知覺其實受到特定價值預設引導著,以致我們會習慣地接收或排除某些外在刺激,同時也壓抑內心某些焦慮或好奇。用榮格的話來說,正是我們認識與陳述自身與生活世界的「態度」或「世界觀」,決定了我們是誰?該怎樣採取怎樣的言行舉止才能被周遭人接納而非排擠?

所以,如果有大學畢業生想進入”Gap Year”,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清楚自己這段時間究竟想探索什麼?整理什麼?為何休息?並且懷抱相對應的「態度」或「世界觀」來渡過這一年寶貴的時光。

否則,漫無目的地遊走一年,很可能只是暫時脫離過往長期高壓的教育制度,或許想讓身心休息的目的可以稍微達到,但其他諸如拓展人生視野、體驗差異文化、建立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等等的目標,就很不容易達成。因為後面提到的這些「新體驗、新成長」,還是得冒著不確定風險去嘗試,而非躲在同溫層或舒適圈裡,才有可能真切地經歷到。

也因為這樣,我都會建議想要進入”Gap Year”的學生,釐清自己做這項生涯決定的主要動機與目的,並且懷抱開放的態度去體驗、記錄未來一年來可能發生的各種經驗,相信就可能如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提到的:「幸福的祕密,就是去欣賞世界上所有的奇特景觀,但不要忘了湯匙裡的油。」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