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毕业的我该选择进入Gap Year吗?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24.07.21



图片提供/123RF


最近到了毕业季,在不同场合跟一些毕业生聊到”Gap Year”的规划,许多学生提到:「很担心自己会不会只是在逃避生涯的挑战或延缓做出重大决定的时间?」

网路上键入”Gap Year”的关键字,会出现爆多资讯;所以网路上搜寻得到的资料,我就不再重复了。在这边想把最近跟不同学生讨论”Gap Year”的一些心得贴出来,给有需要的同学参考看看。

首先,我觉得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很容易在意周遭同侪的评价,加上升学制度的高度竞争压力,更可能让他们长期采取从众的行为模式,对自己究竟有什么优缺点或兴趣缺乏足够的探索空间与了解,连带地也不容易有清楚的自我认同和意识。

所以,一旦面临大学毕业这个「离开学校保护伞」的重要生涯关卡,自然也会十分焦虑,表面上是担心自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深层的困境还包含前面提到长期对自己缺乏了解、没有自主规划时间与生涯的经验,以致陷入手忙脚乱的状态。

也因为这样,发展心理学家E. Erikson曾经建议父母或师长,不必太过急切地逼迫青少年做出稳定的生涯决定,而是可以从「心理暂缓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的角度,给予青少年体验各样社会角色或尝试不同于学校制度的新生活的机会,以便藉由自己亲身尝试错误、慢慢厘清自己适合的生涯方向。显然Erikson的「心理暂缓期」概念与”Gap Year”十分相近。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诚如Norbert Elias对「时间」的精辟分析,他认为每个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时间」或「时间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透过接触生活场域中不同的重要他人,被这些人所订定的各种言行标准及配套赏罚机制所修正与控制,以便能顺利融入群体生活步调、方式与内容,才慢慢让自己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下采取被期待的言行举止,这也就是「时间」的概念。

所以一个幼儿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被爸妈教导时钟或钟表呈现某个指针或数字的时候,一定要起床;在几点到几点的时间里,必须安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说话;几点到几点可以到教室外面跟小朋友玩;看电视、玩手机可以多少时间;晚上几点以前要睡觉……。

同样重要的是,在教导这些「时间」的概念与使用规则时,背后都会附加一种物质或情感的酬赏机制,好让小朋友为了趋利避害,不断自我要求、自我控制以符合大人们所教导的「时间观念」。于是大人们的时间观念,便一点一滴地转化为孩子们的自我约束机制。

随着年龄日益增长,当一个孩子进入国高中、甚至大学校园里,便会需要约束自己主观的兴趣或情感偏好,才能适应正规教育制度内的生活节奏、人际关系与各项考试制度的要求。这时候,「时间管理」的自我监控与调整能力就成为优异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判准,无法配合学校作息、将时间做最大效益使用的学生,很容易被升学制度淘汰或感受到周遭人的贬抑(或同情),进而损害自我认同的完整性。

从时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Gap Year”似乎提供大学毕业生一个「自主规划人际连结」的空间,也就是透过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过于标准化、制式化、强制性的学校生活场域,体验一种「新的」时间运用风格与人际互动模式,藉此重新认识真实或更多可能的自己,同时也让长期受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感得到抚慰与安顿。

说了这么多,好像”Gap Year”真的超级赞的!?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心理暂缓期」或「自主规划时间与人际关系」,它们既给予大学毕业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也就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自己负起责任」。就像我在课堂上在介绍研究方法论的时候,经常会邀请所有同学放下手边的事情,安静下来用耳朵听听看周遭有什么声音?……一分钟后,大家开始举手说:听到窗外社区里有小贩在叫卖、冷气机的声音很大、走廊上有人在讲话、甚至连自己紧张的心跳声都可以感受到……。

于是我接着问:

「这些声音是在你们用心聆听前就存在吗?为什么我们静下来之后才突然察觉到它们呢?是不是平时我们的耳朵受到我的意识指导着,主观判断这些声音没有对自己没特殊意义,所以就习惯性地忽略?

但如果我们就是那个靠叫卖为生的小贩、修理冷气机的师傅、在走廊上倾诉考试焦虑的同学,或是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会不会这些声音才是他们日常甚至人生最重要的声音?反倒是课堂的社会科学知识交流,对他们而言仅是清谈?」

这个现象的道理,反映出我们的感官知觉其实受到特定价值预设引导着,以致我们会习惯地接收或排除某些外在刺激,同时也压抑内心某些焦虑或好奇。用荣格的话来说,正是我们认识与陈述自身与生活世界的「态度」或「世界观」,决定了我们是谁?该怎样采取怎样的言行举止才能被周遭人接纳而非排挤?

所以,如果有大学毕业生想进入”Gap Year”,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清楚自己这段时间究竟想探索什么?整理什么?为何休息?并且怀抱相对应的「态度」或「世界观」来渡过这一年宝贵的时光。

否则,漫无目的地游走一年,很可能只是暂时脱离过往长期高压的教育制度,或许想让身心休息的目的可以稍微达到,但其他诸如拓展人生视野、体验差异文化、建立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等等的目标,就很不容易达成。因为后面提到的这些「新体验、新成长」,还是得冒着不确定风险去尝试,而非躲在同温层或舒适圈里,才有可能真切地经历到。

也因为这样,我都会建议想要进入”Gap Year”的学生,厘清自己做这项生涯决定的主要动机与目的,并且怀抱开放的态度去体验、记录未来一年来可能发生的各种经验,相信就可能如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书提到的:「幸福的秘密,就是去欣赏世界上所有的奇特景观,但不要忘了汤匙里的油。」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