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感謝上帝,讓我們在救恩歷史的這個時期一起來思考「逼迫」的議題。我將嘗試用幾個問題來討論它:
一、根據聖經,在受逼迫時,我們要如何理解自己或他人的反應和感受?
二、根據聖經,在受逼迫時,我們要如何理解上帝是怎樣的上帝?
三、根據聖經,在受逼迫時,我們要如何理解生命的改變?
本文會簡述第一和第二個問題,然後把重點放在第三個問題。討論第三個問題時,會兼帶回應第一和第二個問題。最後,做一個讀經的練習。
一、當逼迫來臨,你的反應或感受是什麼?
你遇過逼迫嗎?遭遇逼迫時,你的反應或感受是什麼?緊張、害怕、焦慮、無助、擔憂、憤怒、退縮、孤單、懷疑、困惑……?如果這些不是你習慣的反應或情緒,你也需要了解並認識它們,特別對牧者而言更是如此。
牧者要接觸、牧養、服事、陪伴和帶領人,而大部分的人面對逼迫時都會在這些情緒和反應中掙扎。你怎麼理解這些反應和掙扎中的弟兄姊妹,怎麼理解和評估你自己在其中的狀態,一定會影響你怎樣帶領、牧養、輔導、陪伴和幫助他們;也一定會影響你所在、所愛、所服事的教會,作為一個信仰群體,如何在逼迫中實踐並見證信仰。
因為它會影響我們如何對待那些和我們身處同樣的逼迫,卻與我們有不一樣策略和做法的其他信仰群體。而根據主耶穌離世前的教導,與他們的合一才更是我們在逼迫者面前對信仰的見證。
二、當逼迫來臨,你怎樣理解這一位你為祂受逼迫的上帝?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先看我們怎麼回答第一個問題。
首先,我們都是罪人,發生在我們身上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應當的。
記得有一天早晨我從惡夢中醒來。夢裡一塊黑黑的東西打在我父親頭上,然後我就嚇醒了。
那段時間,我每天早上都是按進度讀詩篇靈修。當時我想上帝也許會藉著那天的經文對我說些安慰或鼓勵的話,平復我的心緒。沒想到,當我照進度翻開當天的經文,出現的竟然是一篇充滿憤怒與驚駭的咒詛詩。
我不明白,在那樣的時刻,上帝要我讀這些信息是什麼意思。但因為那是當天該讀的經文,所以我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完了。
讀完以後,我起身去洗手間。心裡突然出現了一個意念在問自己:「妳認為這些是妳當受的對待嗎?」我一下子明白過來:我是個罪人,我父親也是個罪人,所以,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本來就是應該的。我接下來該做的,是更多為我父親能夠認罪、悔改禱告;而不是只為他籠統地祈求平安和保護。
如果我們真知道自己是個罪人,而且是全然敗壞,那麼我們就會更容易明白,上帝並沒有欠我們什麼。罪的代價本是死,這就意味著,什麼壞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都只不過是我們應得的,實在不需要覺得奇怪。
但是,我們同時還生活在一個全然敗壞的世界裡。在上帝的普遍恩典之下,即使是全然敗壞的罪人,也有機會做正確的事情,並且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所以,當我們基督徒因信仰受逼迫時,不管遭遇到的是多是少,聖經有沒有說,你的確是在為上帝(而不只是因為原罪)而受苦呢?
另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前面我們說到怎麼理解人在逼迫中會有的情緒和感受很重要。是否一個人只要是為上帝受苦,就一定不會覺得那麼苦?或者,是否只要有信心,面對逼迫的時候就一定不會恐懼或悲傷,就一定會被喜樂充滿?
馬可福音14章32~39節記載:
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禱告。」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祂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祂說:「阿爸!父啊!在祢凡事都能;求祢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祢的意思。」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嗎?不能警醒片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這段經文說到主耶穌為了我們的罪而受逼迫,即將被釘十字架。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祂之所以決定這麼做,是因為這是父神的計畫。所以,我們可以說,耶穌基督和世界各地正因信仰而受逼迫的基督徒一樣,是「為了父上帝」而受苦。
當然,祂和我們有不一樣的地方。祂沒有罪。從律法的角度來看,主耶穌是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唯一一位全然完美、勇敢、有信心又愛上帝的人。但是,當祂為了上帝的緣故要面對逼迫所帶來的可怕痛苦時,這裡的經文告訴了我們幾個事實:祂恐懼嗎?祂恐懼。祂悲傷嗎?祂悲傷。祂真心希望這件事情可以不要發生嗎?祂真心希望。祂求父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便把那杯撤去。你可能聽過這樣的教導,禱告的時候,要訴諸上帝的屬性、上帝的應許去祈求。而這段經文的36節讓我們看到,主耶穌在為「叫那時候過去」這個願望禱告時,祂正是訴諸上帝的屬性:「阿爸!父啊!在祢凡事都能。」
不知你是否可以體會,主耶穌有多希望可以不必經歷這樣的痛苦?當然,和這個願望相比,祂更渴望的是順服上帝的旨意。所以祂禱告說:「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祢的意思。」然而,正是這個更強烈的渴望,使祂必須面對祂不想面對的痛苦──肉體的折磨、罪的汙穢、被天父轉眼不看……,祂為了那個時刻驚恐和悲傷。也就是說,耶穌的驚恐與悲傷來自於祂已經定意要愛與順服這位祂相信是「凡事都能」的阿爸父,而不是因為祂缺乏剛強、仁愛和謹守的心。
所以,勇敢,並不是沒有懼怕的感覺,而是在懼怕的時候轉向上帝,並且仍然選擇做對的事情。
當我們為了上帝的緣故受逼迫時,其中的痛苦可能會超過我們的想像。又或者,我們已經聽說過一些故事,並且因此開始意識到自己很可能挺不過去,我們想像得到自己會妥協讓步、出賣朋友、甚至叛教……。在這樣的時候,回到第二個問題:我們要怎樣理解這一位我們「將要或是正在為祂受逼迫」的上帝呢?相較於檢視個人對逼迫的反應和感受,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會更清楚顯明我們在哪些地方需要主耶穌。
或許你認為你需要的是主耶穌給你平安?是的,你需要。或者,你需要的是祂給你勇氣?是的,你需要。你需要祂給你信心?是的,你需要。但是,當你留意觀察自己的時候,有沒有可能你會發現,事實上,你很少為這些事情禱告?為什麼?或者,當你越禱告,卻似乎變得越害怕的時候,你是否知道自己需要明白關於上帝的哪一項或哪幾項事情,就可以不用害怕「自己的害怕」?如果你並不清楚,為什麼?
當你發現自己非常恐懼,無論怎樣責備自己、鼓勵自己、對自己傳福音,都沒辦法讓自己願意選擇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主時,你的盼望在哪裡呢?你會纏著上帝好好糾結這些問題嗎?或者你只是在腦子裡搜一遍、想一通已經知道的經文和神學,彷彿思想改變了、理性通過了,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如果你的反應是這樣,為什麼呢?或者,在你內心那個因著逼迫而充滿痛苦和掙扎的角落裡,除了懼怕和備受煎熬的良心,那位會向你自我啟示的上帝是否也在那裡?祂在那裡做什麼呢?祂也在這可怕的逼迫裡嗎?如果在,祂做了什麼?祂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太知道怎麼回答這些問題,那麼,很有可能我們以為自己認識上帝,但逼迫的處境卻暴露真實的景況──我們其實不太認識祂。(待續)
※本系列文章授權自生命樹輔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