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在教會

【作者:李佑生網路作家Ⅰ 2023.03.12



圖片提供/123RF


我的服役生涯過了一段「心想事不成」的歷程,只要我想過,路就毫無懸念地關閉,幾次屢試不爽後,我落腳到毫無地緣關係、想都沒想過的嘉義縣,在這個古稱諸羅的異地完成了我為期一年半載的義務。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安頓好裝備行囊後,我開始認識這個望出去只有甘蔗田和少數聚落社區的縣治特區。由於離家已經超過兩百公里,回家的旅費對阮囊羞澀的我是不小的壓力,因此早就抱定長期在外的打算。既然如此,認識周遭環境便是重要的課題,其中一個任務也包括找未來聚會的地方。不意走出宿舍沒幾步路,就看到一個寫著某長老教會的簡易指示牌,這裡便成為我服役期間聚會的地方。

過了好一陣子,我才從弟兄姊妹口中得知,當我第一次參與聚會時,頂著一顆三分頭、面無表情地走進會堂,一副生人勿近的樣子,還一度讓人以為我是從附近鹿草監獄出來的更生人呢!真是讓我感到啼笑皆非。

雖然當時一切都不在我預期中,但這些年來,我一直很感謝主那段時間的帶領。祂在那一年半載的時日中,預備了很多時至今日仍有價值的功課,對基督徒生活、教會的認識體驗即是其中之一。在嘉義的日子,我是孤身一人,與昔日的支持體系全然隔絕,因此我去聚會,並不是因為那裡有我熟識的親人、相交的知己,而是因為一個基督徒需要教會生活。

我與弟兄姊妹的關係,除了基督以外,沒有別的連結,除了基督以外,沒有別的根基。如同保羅論到教會時如此說道:「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哥林多前書12章27節)這句話意涵豐富,表明了基督和教會的關係,也指明了弟兄姊妹在主裡互為肢體、連於一個身體的關係。這之前我雖然已經略有這層認識和經歷,但沒有像那一年半載異鄉生活來得如此深刻。

兩三人的聚會

除此之外,當時還有一個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經歷。我第一次參與聚會時,教會設教還未滿一年,仍屬於草創期,不僅會堂是租的,聚會人數也有一段時間不穩定,即使主日聚會也是如此。記得當時人數最少時,加上牧師也不過六、七人,週間的查經禱告會若要算人數,那真是讓人啞然,我有參與的幾次印象中最少是三個人,這還是把牧師那個還沒上小學的兒子算進去。此情此景,也就沒有一般聚會熟悉的伴奏之類,就是詩歌也是清唱呢!

不過也因為如此,聚會的目的似乎更加單純,不會是因為群聚的熱鬧溫暖,而是如耶穌對門徒所說:「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章20節)在那個聚會人數一隻手可以數的日子中,我有很多的信仰省思,也更加體認到,聚會的焦點獨獨是基督耶穌而已,我們當關心的不是人數多寡,而是有否奉主名聚集、主有否與我們同在?若否,無論人數是小貓兩、三隻,抑或有成千上萬的群眾,都沒有在主裡的價值和意義。如此說來,那個人數一直不固定的聚會生活,實是一個到現在都讓我益處匪淺的學習和經歷,有時聚會人不多,還是可以靠著上帝恩典聚集、尋求認識主。

遷徙的教會

其實,當時不只是人數不固定,就連聚會的地方也經歷了變動。起初我們聚會的會堂是向別人租用的透天厝,給一家人生活綽綽有餘,但作為聚會,不僅空間略為狹小,也好像不是那麼踏實。爾後在奉獻的支持下第一次搬遷,新的會堂位於附近另一個社區,一樣是民宅,不過多了一些活動空間,令聚會多了些彈性。也是在這個階段,我結束服役的日子,也回到家鄉,因此沒有參與到第二次搬遷。這次建築是以會堂的方式興建,並於2008年啟用,位置在高鐵站的視線範圍內。

這些搬遷的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建築並非教會的關鍵,在這十數年的日子當中,教會的建築經過了三次的變換,並不是恆久不變的。有的隱於社區毫不起眼,有的高大聳立引人側目,但教會的主體、性質並沒有改變,基督的教會在地上,是有如等候新郎的新婦,是連於元首的身體,是使上帝得榮耀、使人得益處的見證,甚至我們可以說,她在這世界是沒有根基的,有如曠野的會幕一般,隨著雲柱火柱而行(民數記9章16~23節)。

轉眼間時間就這麼過去了,還有許多點滴未及提起,那些猶新的記憶,一個不留神竟然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了。

回首曾經

這些年來所發生的故事、所經歷的恩典,有些,我是故事的成員之一;有些,我欣然地聽著故事;有些,我未曾風聞。幾次有機會回到那塊土地,看著新搬遷的會堂,我承認我感到陌生。

這十數年來的變化讓人感觸良多,從必須租賃會堂,到有屬於自己的落腳之處;從空間不足的階段,到有寬廣聚會敬拜的會堂。這些年,有許多值得感謝主的地方,許多主夠用的恩典供應,我們在這些不足中,認定若不是萬軍的主幫助我們,怎能度過那些歲月?我們在這些窘迫中,經歷若不是大牧者在前頭領路,怎能邁向未知的明天?我們在這些患難中,體會基督是教會的根基,在這根基上,我們有不動搖的盼望。

我承認,交情會因為少有接觸而難免生疏,我也接受,建物會因需求而有所變更,我更知道,人會因成長或衰殘而有所改變。然而,當我們以基督為根基、以聖經為準則,我們站立的基礎,不是藉著我們的堅持,而是因為屬天的呼召;我們知道我們的連結,不是因著血氣,而是因為在主裡的生命;我們走下去的能力,不是因著人意,而是因為聖靈隨時的幫助。

我想,教會過去怎麼倚靠主,今天也沒有新的磐石,明天亦沒有改變。以人的角度,十年好像可以視為階段,然而我認為這是個記號,記錄著我們在這些日子所經歷的軟弱與缺乏,記錄著這些日子從主所得的恩典,記錄著這些日子在基督裡的更新改變。

願主在祂的教會、在屬祂的子民中,得著祂當得的榮耀與稱讚,願主的旨意成就。我們誇口的,除了祂的十字架與恩典,別無其他,直等到那日和那稱為以馬內利、與我們同在到世界末了的主基督耶穌相會。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