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主也可以有好的生活态度,为何还要信呢?

【作者:奇瑞举目 2019.09.08



图片提供/123RF

很多基督徒在和别人分享福音的时候,常常强调自己在生活上的改变。比如以前是性情暴躁的人,信主后开始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待人温柔了;以前有语言不检点的习惯,经常说脏话,信主后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于是不合宜的语言少了,取而代之,嘴中常有赞美的话……这些都是很好的见证。

有一位朋友问到:如果没有信主的人,自己也意识到这些错误,不是也很好嘛?人们的行为举止,靠自己也可以变得很好,为何需要相信耶稣基督呢?信仰并不一定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啊?

事实真的如这位朋友想的那样吗?近代心理学家Skinner关于行为心理学,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刺激与反应来规范人的行为,这种刺激包括奖励和惩罚两种机制,希望最后可以得到实验者想要的答案。

比如Dollar Jar的实验,父母为了教育小孩不说脏话,会在家中放一个罐头,家庭成员中谁说一句脏话,谁就要往罐头里面放一块钱,孩子放的这一块钱,当然是从他们的零花钱里面扣,这样小孩为了不被扣零花钱,而开始注意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在家庭教育中管教小孩很普遍并且有效的方法,但事实证明,这方法有时限性——当小孩长大后,不在乎这被罚的小钱后,这个方法就没有效用了。

其次,由于有赏罚机制在里面,如果小孩长大后所在的生活环境,同事之间喜欢通过一些过分的语言拉近关系,这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说脏话,给其带来更大的利益,此时Dollar Jar的实验对于孩子便没有半点效应了。因此对于行为心理学,一位批评者开玩笑说,Skinner想通过行为控制来解决人的问题,这想法太肤浅了。

要知道,生活态度的根本改变、提升,来自于生命的改变、升华。

不管是否是基督徒,人们都可能有看似很好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性。但是信仰不仅仅是表现在外在的生活、人际关系,个人成就等方面。信仰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生命的问题。我们的生命被各样的荆棘缠绕,这些荆棘包括人心中的私欲、诡诈、以及卑劣的想法、理性的堕落,感性的偏执,意志的脆弱等等,因为这些荆棘,使神所创造的生命受损,人无法活出这个生命本来的样子。

信仰,不是人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让神来解决问题。好像一个人掉进泥潭中,他知道应该上去,也想上去,却无力上去;这时基督来了,他是援救者,他伸手拯救掉在泥潭中的人。行为心理学试图通过外在的改变,来改变人,然而对内在的品性和动机,却无能为力。神使我们藉着基督的宝血称义,然后圣灵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经历生命的变化、成长,活出喜乐、充满盼望的人生。

本专栏与《举目杂志》、《海外校园》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