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电影取景地,纽西兰奥恩兰(Auenland)。(图片提供/123RF)
根据托尔金(J. R. R. Tolkien)的小说《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译《指环王》)改编而成的电影,12月将庆祝发行20周年纪念!这部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执导的《魔戒三部曲》是许多人成长的回忆,因此疫情期间,不少宅在家的朋友再次重温经典。
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谈《魔戒》的生态神学。无疑,托尔金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的生态神学写进了作品里。
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一定会对哈比人融入自然环境的半穴居小房子(称为Hobbit Hole),以及他们的田园生活方式,印象深刻,心向往之。
托尔金曾说:
「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哈比人(除了身材),我热爱园艺、树木、非机械耕作的农田……」(注1)
托尔金笔下的哈比人原本与世无争,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他们辛勤于蔬果农作,家家户户门前种满了美丽的奇花异草。他们所居住的夏尔(Shire)简直就是个有机「模范生态园区」。
托尔金在他的书信里透露,他最喜欢的英雄角色是山姆(Sam),一个哈比园丁。
很多读者知道山姆和主人公佛罗多(Frodo)是患难之交,却不知道山姆是佛罗多家的园丁,正是这位园丁,支撑着佛罗多直到终点,摧毁魔戒,拯救世界免遭大魔王索伦(Sauron)的蹂躏荼毒,恢复中土生机。
而一个园丁的重要的工作就是守护及修理,这是在伊甸园里上帝托付给人的使命。
托尔金对生态的看法自是与他的信仰息息相关。
文化使命
在一切的被造物中,唯有人类带着上帝的形像,他要人用所赐的各样智慧才干,好好治理,管理他的创造(参《创》1:26-28),这个神圣的使命——神学上称之为「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
文化使命是给全人类的,不光是给基督徒的(福音使命是给信徒的)。
人若不懂得爱惜地球,不仅有愧于这个使命,最终更将自食恶果。因此环境保护、动物保育不只是一个「时尚」选项,人能自由决定可做可不做,它是上帝在《创世记》里直接下达的命令。而基督徒既然是蒙救赎大恩的一群人,应该体贴上帝的心意,成为世人的表率。
许多基督徒可以潜心研究系统神学及圣经神学,在原文解经上勤下功夫,但他所讲论的抽象大道理可能仅流于纸上谈兵,局限在头脑知识里。当我们抽离现实环境,抽离自然生态,我们的神学限缩成只在教会围墙里用来「讨论探究」的课题,我们的生活应用与上帝的创造严重脱节。
我们不必了解作物如何神奇地从地里长出,不必在田里把手弄脏,就能吃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们不需担心全球温化,气候变异,蜜蜂消失,只在乎生活机能的便利,只在乎是否能在超巿买到特价便宜的水果。
我们可能自以为有归正的神学,但我们对生态的理解一迳是消费主义式的:大自然不过是人类利用和征服的对象,一切的被造都只是为人类的生存方便而服务。 殊不知上帝的创造是为了彰显他自己的荣耀,而不是为了让人类随意剥削。
托尔金笔下的工业化及消费主义
许多学者认为托尔金笔下的大魔王索伦,和他御用的大法师萨鲁曼这一股邪恶的势力,是在暗讽19、20世纪风起云涌的工业化及消费主义,为获利不择手段,随意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
大魔王索伦统治的地盘称为魔多(Mordor,托尔金自创的精灵语:暗黑之地)。随着大法师萨鲁曼的加入,为了扩张魔多的势力,竟然把原本不属于索伦的艾辛格(Isengard)变成了一个军备工业生产地,萨鲁曼指挥旗下的半兽人(Orcs),大肆砍伐树木,用做燃料,日以夜继地打造铁器,并修筑防御工事,供应战争所需。到处都是污染空气的烟囱,使得艾辛格的天空常年漆黑一片,艾辛格彻底被「工业化」。
托尔金自幼生长在乡间,后来搬入英国重工业大城伯明翰,眼见大规模工业生产付出的污染代价,后来他又亲眼目睹工业城的扩张,哀叹连他从小生长的乡下也被「工业化」染指。
托尔金特别写了一段故事,藉萨鲁曼入侵哈比人美丽平静的夏尔镇,细致地描述了「工业化」的扩张破坏。在萨鲁曼的统治下,哈比人的文化及生态环境被摧毁,那个「模范生态园区」被加以改造,成为黑暗的属地。
图片提供/123RF
完整的生态系统
托尔金非常喜欢树木!专门研究托尔金的学者马修•T•迪克森(Matthew Dickerson)说:「无论如何地强调树木在托尔金作品里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注2)。
从《哈比人》到《魔戒三部曲》,许多传奇的树木足以左右故事的结构布局:如维林诺双圣树(Two trees of Valinor,注3)、爱憎分明的老人柳树(Old Man Willow,注4)等……托尔金这种对树木的热情在其他奇幻小说里是罕见的。
上帝创造世界,他创造的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物种,他设计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像托尔金笔下的森林与精灵相互依赖,共生互利,没有某个被造可以单独存在。
《魔戒》故事里的许多精灵,居住在森林的深处,这些森林对精灵而言是神圣的,它们能拦阻敌人,提供安全保护。托尔金创造了有位格的「树人」(Ents)角色,守护着这些树木,他们虽然动作缓慢,但具有高度的智慧,最终协助哈比人打败大法师萨鲁曼(Saruman)的军队。
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我们知道森林对于调节气温、稳定气候、平衡大气、制造降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上帝的创造里,人与生态环境,人与社会文化,人与森林,人与农作,人与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齿唇相依,不可分割,托尔金的作品清楚反映了这一点。
《创世记》告诉我们,上帝每完成一段创造,他自己「看着是好的」;唯有最后一天,当他完成所有的创造,人类粉墨登场,整个生态体系都健全了,上帝下了一个评论:「甚好!」
然后,他把管理的责任交给了我们。
创造与救赎不可分割
有些基督徒持所谓「救生艇」理论:这个世界终将过去,凡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消灭,何必费心关心生态保育?船都要沉了,赶紧跳上救生艇,抢救失丧灵魂才是正道。显然托尔金不会赞同这样的说法,生态体系的污染正是人类罪恶的一部份,只救灵魂而贬抑生态的重要性,并不能呈现整全的福音。
创造与救赎不可分割,当我们不理会上帝的命令,不用心管理他所创造的世界,自绝于上帝赐予的文化使命之外,恣意妄为,任由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遭破坏,再怎么矢言爱人灵魂,我们的信息都将流于苍白空洞,毫无说服力。
圣经让我们看到,上帝的救赎不只及于人类。所有的受造之物都在等待,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罪已经严重沾污了上帝创造的生态体系,因此受造物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有一天能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参《罗》8章)
「当这么多可怕的事已然发生,
这个世界如何能恢复它原有的样貌?」
《魔戒》里,正当每件事看起来都那么黑暗令人沮丧,园丁山姆起来鼓励主人公佛罗多:
「不!最终这些事只会像是身旁经过的影子,
即使最黑的夜也要过去。
新的一天终将来到,
当晨光普照,它要使全地明亮。」
山姆没有说错,黑暗会过去,黎明终将来到!早在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护戒使者》(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里,托尔金就藉着山姆预示了《魔戒》的末世论(注5)。圣战的最终胜负早已决定,魔王索伦侵吞中土的野心无法得逞,整个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将得以复原。
我想起了《启示录》21章3-5里的新天新地,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总是带着终末盼望的:
「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
他要和人同住,
他们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不再有死亡,
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
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
注:
1.出自J. R. R. Tolkien《书信集》, pp. 288-89
2.」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trees in the writings of J. R. R. Tolkien.」 见J.R.R. Tolkie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pp. 678–679
3.老人柳树(英语:Old Man Willow),托尔金曾在信件中指出:由于老柳的记忆中带有许多创伤,因此它们对在森林中行走生物都是充满敌意的,能够催眠路过的旅人使其昏睡,也能使用自己树枝或树根来攻击对方。
4.是指银树泰尔佩瑞安(Telperion)及金树罗瑞林(Laurelin)。在远古时代,双圣树为维拉之地带来光明。双圣树后来被米尔寇及昂哥立安(Ungoliant)毁坏,而泰尔佩瑞安的最后一朵花及罗瑞林的最后一颗果实被维拉创造成月亮和太阳。
5.原文 「How could the world go back to the way it was when so much bad had happened? But in the end, it’s only a passing thing, this shadow. Even darkness must pass. A new day will come. And when the sun shines it will shine out the clearer. Those were the stories that stayed with you. That meant something, even if you were too small to understand why. But I think, Mr. Frodo, I do understand. I know now. Folk in those stories had lots of chances of turning back, only they didn’t. They kept going. Because they were holding on to something.」
― Samwise Gamgee,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