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又到母亲节,由于长期与家暴与性受害幸存者工作,很能体会这样感恩的季节可能引发幸存者内心复杂、矛盾的情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支持,往往是这群幸存者内心的痛。来自加害者的创伤需要疗愈,来自父母、重要他人的“背叛”同样需要抚愈。
就像最近SARS引发的一连串问题,需要处理的不只是病毒对抗,还要处理医护人员(照顾者)「叛逃」所引发病人、社会的恐惧不安。当虚弱、恐慌的病人所仰赖救命的医护人员都背离其职责,病人何来信心与安全感面对病痛?这样的绝望感是影响复原过程中的不利因子。
当然在此事件中,我们看到医护人员因处在惊慌失措的状态下,以致无法发挥应有功能;相对地,性侵害幸存者的父母、重要他人(同样是照顾者的角色)也可能因不知该如何处理,以致无法提供幸存者所需之关怀与照顾,而让幸存者留下「没有关怀的父母」这样一幅令人哀怨的内在画像。
本文从助人者如何与幸存者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工作,教导他们发挥支持功能的角度切入,期待透过教导幸存者的父母及重要他人发挥支持力量,可以让幸存者在复原路上走得轻松些。
被害人漩涡反应
有些受害者的父母等重要他人(singnificant other)在面对性创伤事件时,可能会有「被害人漩涡反应」或「替代性创伤」,因此受害者父母、家人的情绪亦需要好好处理,否则其情感转移、投射会使受害者的问题更为复杂。
父母要面对孩子遭遇性侵害是件困难的事,情绪上可能会有愤怒、内疚或因受到严重打击而精神不振,对于受害者的痛苦可能浮出恻隐之心与悲伤的情绪,抑或可能感到混乱不解、不知所措,如果加害者正好是家中一员,全家人生活势必会卷入一场风暴之中。然而小孩有权利期待双亲和其他照顾者保护他们,当父母知道子女遭遇性侵害时,不管过去亲子关系如何,父母应知道此时孩子正需要他们提供援助,这是他们扮演善解人意之父母的契机。
实务上,有些受害者或助人者会问:「是否一定要让父母知道?」若事件尚在危机阶段,如受害者还有受害、被威胁的可能,事件后遗症尚未处理,如尚需医疗或受害者状态不稳,需密切观察与关心,就需让父母知道,即使受害者认为父母不会是支持性角色,而阻止助人者通知父母,但因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保护者,因此教育父母成为支持性角色,将是通知父母时最重要的工作目标。
然而若是过去的创伤事件,受害者只是想寻求心理辅导,是否也要通知父母?基本上,父母会是孩子复原的破坏性或支持力量的评估,将是知会与否的考量依据。然而教育父母成为孩子受创心灵的滋养来源,永远是助人者理想上的工作目标。
告知父母性伤害事件之注意事项
1.告知时,应以面谈方式进行,受害者不宜同时在场
家人在得知自己的孩子遭遇性侵害时,常会无法控制受冲击的情绪,或有非理性的想法,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不小心?」;「你完蛋了,看你以后怎么嫁人?」这些非支持性的反应常成为受害者日后更大创伤。因此在通知家长时,避免以电话联络的方式,应以面谈进行,且受害者不宜同时在场,以便能现场处理家长激动的情绪。同时教育如何提供受害人支持性反应,避免激动反应加重受害者创伤,因为父母的反应是孩子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参考,此举是为了让受害者可得到更好的照顾。
从实务经验中发现,二度伤害来源在家人方面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经济考量为由,希望和解以求得赔偿,理由是诉讼冗长,耗费时力「告什么告,你不知道打官司要花多少钱?又不是什么好事情,赶快解决就好。」
●爱之深、责之切,对受害者所受之伤害感到难过,而对受害者加以责备「你知道从小就花多少精神和金钱培养你?竟然这么不小心,发生这种事。」「不是告诉你不要随便跟人家出去吗?你是笨蛋啊!跟你讲过了,还这么不小心。」
●怀疑、责怪受害者为何长年陷于悲伤情绪。「你为什么不把它忘记呢?再哭也没用!」
●时常对受害者提醒性侵害事件,藉以警惕「你看(新闻)又发生强暴案了,不要忘记上次的事,要小心啊!」
●在受害人面前提起遭受强暴的人就没价值「一旦被强暴了,看你以后怎么嫁人?」
●家人显示出沮丧与否定受害人的态度,视受害人事件为麻烦,造成受害人自责「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造什么孽啊!」「你看!全家都为你操烦。」
●过度保护受害者,不信任受害者能自我保护,或担心再度受害,而经常限制受害者行动限制受害者返家时间或早晚接送,不准受害者与他人约会等。
●觉得受害人应有「受害人」的样子,才能博得别人同情「你还笑得出来?这样人家怎么会相信你真的是被强暴!」
2.为父母进行「强暴迷思」的消毒工作,提醒容易造成二度伤害的态度
为避免父母从言行中无意流露出「强暴迷思」的态度,对孩子造成二度伤害,助人者应主动向父母教育、澄清常见的强暴迷思,受害者在不知该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时,会透过他人的眼光来评价此事,进而影响创伤症状。因此父母对性侵害愈有正确认知,对孩子的支持就增加一分。
自责常是沮丧、自恨、自我瘫痪的来源,受害者的归因是决定其性侵害后症状严重性的重要变项,因此提醒父母绝对不要责备受害者,责备只会使受害人再次陷入自责的深渊,而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危机,特别注意不要做任何「如果你怎么做,就不会被强暴」之类的意见明示或暗示,这往往会让受害者有被责备的感觉。
此外,父母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以何态度对待受害孩子,如普遍的「女性价值=贞操」的观念,使得有些父母认为被强暴的少女已失去其价值,将来会没人要,甚至要求强暴者娶受害者,这种「贞操所有权,婚前由父母保护,夺去少女贞操者即女性日后之归属」的错误观念对受害者会造成重大二度伤害,若发现父母有此观念应予以纠正,教育父母女性的价值不只在那一层「处女膜」。
3.鼓励父母以清楚的言语、行动,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支持
对受害者而言,会开始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失去自信,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关怀性的回应,需要确认别人仍然爱他、自己仍然有价值,因此父母应主动告知孩子对他的心疼,对他的爱与关心不会改变。由于需一段时日才能逐渐重建孩子的安全感与信心,因此父母需一再重覆地保证与肯定,同时也要有清楚的言语及行动的表达。,即使父母平时并不习惯以言语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但在此时,清楚、可让孩子直接接受到关爱的语言讯息,对孩子而言就非常需要。只有陪伴受害者勇敢面对不幸,受害者才能尽快恢复以前健康快乐的生活。
4.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及事件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的后遗症
帮助父母了解受到伤害的孩子在安全、恢复自主性、心理支持等方面的需求,及事件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的后遗症,理解孩子的行为反应,可帮助父母接纳与包容孩子,并给予支持性反应。
同时鼓励父母安排受害的孩子寻求专业谘商员的辅导,但要提醒父母复原可能是漫长的过程,急促不得,应尊重治疗所需的时间与空间。最好受害者之父母亦应同时接受教育与治疗,方能将在晤谈室学到的态度与技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协助父母处理其受冲击的情绪
为避免父母的情感转移、投射会使孩子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父母的情绪处理也很重要,需提醒父母「孩子现在和未来都需要你的支持、安慰和爱护」。同理父母因孩子被伤害而产生的各种情绪,厘清和舒解自己的悲伤、愤怒和愧疚等负面感受,鼓励父母主动去寻找支持(来自家人、朋友和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以帮助自己。
励馨基金会不仅提供受害者服务,也欢迎同样受苦的幸存者父母、重要他人前来谘询与谘商。
谘询专线:(02)2367-9595 蒲公英治疗中心
(04)2223-8585 台中蒲公英谘询专线
(07)241-7575 高雄蒲公英谘询专线
(作者为本会研发室主任)
本专栏与励馨基金会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