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忧愁1求神指示得救的道路
【作者:吉罗德・韦瑟(Gerard Wisse)】「艰」守主道(仰望) 2023.05.07
图片提供/123RF
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林后7:10)
引言
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或神学专着,而是一本简单实用的灵修书籍。我希望在此书中,就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一些探讨。无论我们是学富五车还是才疏学浅,在神眼中并没有分别。当神将我们置于他圣洁的光照之中,我们只能呼喊:「祸哉!」(赛6:5)神恩待并指引每个人属灵生命的方式可能不同,然而,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因着神的爱而经历灵里的重生才是核心。神的儿女们在经验知识上都体会过愁苦、拯救和感恩的滋味。虽然这些体验在程度上不尽相同,但靠着圣灵的帮助,他们会明白所有一切都是出于神,而不是出于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得以到锡安朝见神(诗84:7)。
这些道理我们可以只通过理性认知,也可以透过圣灵内在的和实际的教导来认知。这两种知识非常不同,虽然它们并不矛盾。我曾经读过一个神学教授的分享,当时他还未悔改归正。当神的大能向他显现,并运行在他身上让他看清自己时,这位教授俯伏在地呼喊道:「神啊,在祢那里有得救的道路,求祢启示我。」他曾教导学生们关于得救的知识,但现在是他自己祷告神:「请启示我祢的道路,并教导我。」这样的事该如何理解呢?亲爱的读者,你能理解吗?请在主的面前诚实地回答。
知识和经验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知识属于方式方法中的一种。如果头脑里没有关于神、罪和救恩的理性知识,我们也很难从心底明白这些问题的意义。但若没有圣灵在我们内心做工,我们纵有再多知识也无法得救。
知识不尽相同。神藉着圣灵在我们的灵魂里做工,把知识变为对信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可靠、确定和真实的。空洞的理论因此具有了实质、意义和价值。
不仅如此,我们内在所经验到的生命有相当丰富的内涵,极需我们去挖掘探索。正如医学上需要对某种疾病进行监视、检查和研究,才能对其特徵做出描述;同样的,我们需要观察、检视和追踪神圣经验在灵魂里的特徵,才能得出有根有据有依据的描述。在此,神的道是惟一的指引和标准。
我存着敬畏的心对你们说:这种经验的主体不是圣经,甚至也不是基督(请用圣洁温柔的心默想这事),而是得生命的神的选民。因此,我们有时会提及救赎的主观应用。就算是从为我们成就这一切的神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我们就是目的。这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些事。
任何经验若与神的道不一致,那就是违背神的。这当然不是说我们没有这些经验、感觉或情绪,而是说它们并不是圣灵救赎之工的果子。我们从这点来区别它们是有益处的:
1. 若某种经验包含了关于苦难的理性信念,或者某些良心印记和情感,甚或对神国里某些事的喜悦——这些都是好事,但都不具有救赎性。这些事可以被称为「普遍性」确信或圣灵「普遍性」作为。
2. 某些经验很可能是假果子,它们从本质上是直接受到撒但的影响。
我们之后会对此进行详述。愿神满有恩典地光照我们。首先,我们会对「神圣的忧愁」的经验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吉罗德・韦瑟(1873-1957)于1873年3月24日出生在荷兰的米德尔堡(Middelburg)。他的父母都是1834年分离派教会(the Church of the Secession of 1834)的成员,他们存着敬畏神的心教育儿子。19岁那年,为了预备神职服事,韦瑟开始在坎彭(Kampen)的神学院学习,而赫尔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正是他在神学院的老师之一。1898年,韦瑟被委派到高达(Gouda)的改革宗教会(Gereformeerde Kerk)服事。离开高达后,韦瑟相继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莱顿(Leiden)、德伯珍(Driebergen)、坎彭(Kampen)和博多赫拉芬(Bodegraven)服事,后来又回到德伯珍。在莱顿服事期间,韦瑟的讲道吸引了大批听众,教堂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韦瑟曾师从于柏兰德教授(G.J.P.J. Bolland)学习哲学。韦瑟的哲学性思维让他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其他人常常忽略的哲学性关联。
1921年,在德伯珍服事的第二年,韦瑟离开了改革宗教会,成为基督教改革宗教会(Christelijke Gereformeerde Kerken)的牧师。他认为后者是「1834年教会」从国家教会分离出来之后神作为的延续。随后,韦瑟先后服事阿纳姆(Arnhem)教会(1921-1925)和乌德勒支(Utrecht)教会(1925-1928)。1925年,教会会议任命韦瑟为基督教改革宗教会神学院的护教学讲师,该神学院位于阿珀尔多伦(Apeldoorn)。1928年,他被任命为神学院护教学、哲学和讲道学的教授。1936年,他从神学院卸任。随后,他相继服事位于阿姆斯特丹(1936-1941)和米德尔堡(1941-1946)的两间教会。1946年,从全职牧师的职分退休后,他仍继续火热地传道与写作。
韦瑟年轻时深受亚伯拉罕・凯波尔(Abraham Kuyper)的影响,对政治和社会生活充满兴趣。但之后,他渴望致力于为属灵生活提供引导。韦瑟对人、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种能力显而易见地表现于这本1926年出版的翻译着作中。他将一个人被神的恩典改变之时,内心所生发的认知、感受和经历描绘得入木三分。他坚信神的道是我们所有经验的惟一检验标准。他强调永生的严肃性,看重对真假虚实的辨别。
在韦瑟的整个传道生涯里,他常心有触动,因感动而怜悯那些因寻求得救确据而经历真实挣扎的人。此外,他运用自己在哲学上的才华,将教义与实践、知识与经验间的紧密联系予以阐明。他的神学与讲道常常从基督的救赎性过渡到神学性上。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神的子民们,你们关注的焦点不应是自己的救恩,而应是赐你们救恩的神。」
在韦瑟的思想中,随处可见恩典之约的信念。他强调我们需要体会到自己已失去神,且处在被破坏的行为之约中。惟独靠着真实的信心,我们才能与基督及他的恩惠有份,行为之约因此才为我们打开一条蒙福之路。他也非常强调圣灵,因为圣灵将基督作为先知、祭司和君王的职分启示在信徒的心里。[1]
1957年11月19日一个周二的早晨,韦瑟安息主怀,享年84岁。在去世的两天前,他在德伯珍做了一篇预备圣餐的讲道,在讲道中引用了《以赛亚书》第6章5至8节:「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当提到此情此景,已故的范德舒伊特教授(J.J. van der Schuit)如此描述韦瑟:
他被神荣耀的圣洁光辉所激励,因认识到自己的污秽和罪孽,他全然降服,有时甚至是破碎。 我听他说过好几次:「我的本性真是卑贱,神竟使用了我。」他知道自己蒙召是要做主的仆人。多年来,他用自己水晶般明晰透彻的优美宣讲荣耀了他的差遣者和他的君王。[2]
韦瑟的多本着作已被翻译成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这是他第二本被翻译成英文的书。
谨此代表出版委员会和自由改革宗教会
L.W.比尔克斯教授
阿博茨福德,不列颠哥伦比亚
1. Cf. G. Wisse,
Christ’s Ministry in the Christian: The Administration of His Offices in the Believer (trans. by B. Elshout and W. van Voorst; Sioux Center:Netherlands Reformed Book and Publishing, 1993). 中文译本《基督在我们里面 的工作》,香港:圣约出版社,2020年。
2.
The 1953 Acts of the Synod of 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es in the Netherlands, article 67, 130, supplement 46. J. van der Schuit, 「In Memoriam Prof. G. Wisse,」 De Wekker 67:5 (29 Nov 1957).
* 本文取自《神圣的忧愁》(
Godly Sorrow),作者吉罗德・韦瑟(Gerard Wisse),翻译贺晶,仰望基督教资源书坊。
* 书中《海德堡要理问答》参考的是《海德堡教理问答释义》陈达译本,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1);以及《海德堡要理问答》钱曜诚牧师译本,网路资料。
本专栏与仰望基督教资源书房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