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憂愁1求神指示得救的道路

【作者:吉羅德·韋瑟(Gerard Wisse)「艱」守主道(仰望) 2023.05.07



圖片提供/123RF


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林後7:10)

引言

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或神學專著,而是一本簡單實用的靈修書籍。我希望在此書中,就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進行一些探討。無論我們是學富五車還是才疏學淺,在神眼中並沒有分別。當神將我們置於祂聖潔的光照之中,我們只能呼喊:「禍哉!」(賽6:5)神恩待並指引每個人屬靈生命的方式可能不同,然而,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因著神的愛而經歷靈裡的重生才是核心。神的兒女們在經驗知識上都體會過愁苦、拯救和感恩的滋味。雖然這些體驗在程度上不盡相同,但靠著聖靈的幫助,他們會明白所有一切都是出於神,而不是出於他們自己——因此他們得以到錫安朝見神(詩84:7)。

這些道理我們可以只通過理性認知,也可以透過聖靈內在的和實際的教導來認知。這兩種知識非常不同,雖然它們並不矛盾。我曾經讀過一個神學教授的分享,當時他還未悔改歸正。當神的大能向他顯現,並運行在他身上讓他看清自己時,這位教授俯伏在地呼喊道:「神啊,在祢那裡有得救的道路,求祢啟示我。」他曾教導學生們關於得救的知識,但現在是他自己禱告神:「請啟示我祢的道路,並教導我。」這樣的事該如何理解呢?親愛的讀者,你能理解嗎?請在主的面前誠實地回答。

知識和經驗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知識屬於方式方法中的一種。如果頭腦裡沒有關於神、罪和救恩的理性知識,我們也很難從心底明白這些問題的意義。但若沒有聖靈在我們內心做工,我們縱有再多知識也無法得救。

知識不盡相同。神藉著聖靈在我們的靈魂裡做工,把知識變為對信仰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可靠、確定和真實的。空洞的理論因此具有了實質、意義和價值。

不僅如此,我們內在所經驗到的生命有相當豐富的內涵,極需我們去挖掘探索。正如醫學上需要對某種疾病進行監視、檢查和研究,才能對其特徵做出描述;同樣的,我們需要觀察、檢視和追蹤神聖經驗在靈魂裡的特徵,才能得出有根有據有依據的描述。在此,神的道是惟一的指引和標準。

我存著敬畏的心對你們說:這種經驗的主體不是聖經,甚至也不是基督(請用聖潔溫柔的心默想這事),而是得生命的神的選民。因此,我們有時會提及救贖的主觀應用。就算是從為我們成就這一切的神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我們就是目的。這取決於我們從哪個角度看待這些事。

任何經驗若與神的道不一致,那就是違背神的。這當然不是說我們沒有這些經驗、感覺或情緒,而是說它們並不是聖靈救贖之工的果子。我們從這點來區別它們是有益處的:

1. 若某種經驗包含了關於苦難的理性信念,或者某些良心印記和情感,甚或對神國裡某些事的喜悅——這些都是好事,但都不具有救贖性。這些事可以被稱為「普遍性」確信或聖靈「普遍性」作為。

2. 某些經驗很可能是假果子,它們從本質上是直接受到撒但的影響。

我們之後會對此進行詳述。願神滿有恩典地光照我們。首先,我們會對「神聖的憂愁」的經驗進行探討。




作者簡介

吉羅德·韋瑟(1873-1957)於1873年3月24日出生在荷蘭的米德爾堡(Middelburg)。他的父母都是1834年分離派教會(the Church of the Secession of 1834)的成員,他們存著敬畏神的心教育兒子。19歲那年,為了預備神職服事,韋瑟開始在坎彭(Kampen)的神學院學習,而赫爾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正是他在神學院的老師之一。1898年,韋瑟被委派到高達(Gouda)的改革宗教會(Gereformeerde Kerk)服事。離開高達後,韋瑟相繼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萊頓(Leiden)、德伯珍(Driebergen)、坎彭(Kampen)和博多赫拉芬(Bodegraven)服事,後來又回到德伯珍。在萊頓服事期間,韋瑟的講道吸引了大批聽眾,教堂常常被擠得水泄不通。韋瑟曾師從于柏蘭德教授(G.J.P.J. Bolland)學習哲學。韋瑟的哲學性思維讓他可以敏銳地捕捉到其他人常常忽略的哲學性關聯。

1921年,在德伯珍服事的第二年,韋瑟離開了改革宗教會,成為基督教改革宗教會(Christelijke Gereformeerde Kerken)的牧師。他認為後者是「1834年教會」從國家教會分離出來之後神作為的延續。隨後,韋瑟先後服事阿納姆(Arnhem)教會(1921-1925)和烏德勒支(Utrecht)教會(1925-1928)。1925年,教會會議任命韋瑟為基督教改革宗教會神學院的護教學講師,該神學院位於阿珀爾多倫(Apeldoorn)。1928年,他被任命為神學院護教學、哲學和講道學的教授。1936年,他從神學院卸任。隨後,他相繼服事位於阿姆斯特丹(1936-1941)和米德爾堡(1941-1946)的兩間教會。1946年,從全職牧師的職分退休後,他仍繼續火熱地傳道與寫作。

韋瑟年輕時深受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yper)的影響,對政治和社會生活充滿興趣。但之後,他渴望致力於為屬靈生活提供引導。韋瑟對人、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這種能力顯而易見地表現於這本1926年出版的翻譯著作中。他將一個人被神的恩典改變之時,內心所生髮的認知、感受和經歷描繪得入木三分。他堅信神的道是我們所有經驗的惟一檢驗標準。他強調永生的嚴肅性,看重對真假虛實的辨別。

在韋瑟的整個傳道生涯裡,他常心有觸動,因感動而憐憫那些因尋求得救確據而經歷真實掙扎的人。此外,他運用自己在哲學上的才華,將教義與實踐、知識與經驗間的緊密聯繫予以闡明。他的神學與講道常常從基督的救贖性過渡到神學性上。用他自己的話就是:「神的子民們,你們關注的焦點不應是自己的救恩,而應是賜你們救恩的神。」

在韋瑟的思想中,隨處可見恩典之約的信念。他強調我們需要體會到自己已失去神,且處在被破壞的行為之約中。惟獨靠著真實的信心,我們才能與基督及祂的恩惠有份,行為之約因此才為我們打開一條蒙福之路。他也非常強調聖靈,因為聖靈將基督作為先知、祭司和君王的職分啟示在信徒的心裡。[1]

1957年11月19日一個週二的早晨,韋瑟安息主懷,享年84歲。在去世的兩天前,他在德伯珍做了一篇預備聖餐的講道,在講道中引用了《以賽亞書》第6章5至8節:「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當提到此情此景,已故的范德舒伊特教授(J.J. van der Schuit)如此描述韋瑟:

他被神榮耀的聖潔光輝所激勵,因認識到自己的污穢和罪孽,他全然降服,有時甚至是破碎。 我聽他說過好幾次:「我的本性真是卑賤,神竟使用了我。」他知道自己蒙召是要做主的僕人。多年來,他用自己水晶般明晰透徹的優美宣講榮耀了他的差遣者和他的君王。[2]

韋瑟的多本著作已被翻譯成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這是他第二本被翻譯成英文的書。

謹此代表出版委員會和自由改革宗教會

L.W.比爾克斯教授

阿博茨福德,不列顛哥倫比亞




1. Cf. G. Wisse, Christ’s Ministry in the Christian: The Administration of His Offices in the Believer (trans. by B. Elshout and W. van Voorst; Sioux Center:Netherlands Reformed Book and Publishing, 1993). 中文譯本《基督在我們裡面 的工作》,香港:聖約出版社,2020年。

2.The 1953 Acts of the Synod of 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es in the Netherlands, article 67, 130, supplement 46. J. van der Schuit, 「In Memoriam Prof. G. Wisse,」 De Wekker 67:5 (29 Nov 1957).

* 本文取自《神聖的憂愁》(Godly Sorrow),作者吉羅德·韋瑟(Gerard Wisse),翻譯賀晶,仰望基督教資源書坊。

* 書中《海德堡要理問答》參考的是《海德堡教理問答釋義》陳達譯本,天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1);以及《海德堡要理問答》錢曜誠牧師譯本,網路資料。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