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书,是历经不同年龄与经验,每次阅读都有不同收获,P. J. Palmer所写的小书《与自己对话》(商周出版社)就是这样的好书。这本书可以说是Palmer的个人生命传记,也有他对人生如何寻觅适合志业的浊见,文字读起来浅显易懂,十分有趣。
出版社的行销文还是比较厉害,他们说:「给处于焦虑和迷思中的你,一本指引人生,洞见灵魂的导航之书」,应该也不为过!
在这本书里,Palmer直接点出当代社会中许多人经常把媒体或周遭人的成功结果,当成固定不变且普世通用的法则,然后不断拿自己的一举一动相互核对。所以当我们靠到有人看似一呼百诺、穿着时尚、众人喝采,就直接把它列为自己的偶像标准。
Palmer认为,当我们尚未成熟时,确实需要一些角色模范来当我们的榜样,让我们比较清楚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如何做才能成为「那个样子」,而那个样子就是我们心中暂时的成功。但如果成年之后我们还反覆出现这种生活模式,就会对自己和周遭人产生莫大的伤害。
先从我们在专业领域里服务的对象来说,如果我们长期投入或给出去的东西自己打从心里不认同,或者根本没有这些能力,表面上即使外人看来光鲜亮丽或慈悲,但服务过程中依旧会冰冷无比,甚至只是把服务对象当成换得虚荣的工具。
换言之,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或给出去的东西是自己十分认同,甚至有能力不断生产出来的,即使我们长期坚持、不断付出,也会自行再造并自动平衡。反之,给予的若不是发我们内在的东西,很快就会耗竭,而且服务对象也会因为我们不当方法而受到伤害。
所以Palmer提醒我们,「志业」(vocation)不能单靠意志力坚持勉强求得,而是要先聆听自己内在的兴趣、能力与价值立场,我们得先花时间聆听自己生命历程中所发生重要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我们脑子里想怎么做就去做。
事实上,「志业」的英文源于拉丁文的「声音」(voice),强调得先听我们的生命召唤我们做什么事情。这种召唤绝非是「我必须」,而是「我适合」。而且这种「我适合」不是为了讨好周遭人或赢得掌声,而是在心灵上能胜任愉快、能力上也能具备核心能力。
这就是Palmer不断在书中提到:「倾听自己生命的声音」!所谓的「志业」或「天命」不是强迫自己追求能力范围以外的,而是要接受自己与生俱来的宝藏。志业或天命的呼唤并不是外来期待要求我,要我变成不是自己的那个人,而是让我成为与生来就适合的那个人。
但很可惜的是,多数时候周遭人对我们的期待标准,经常与我们究竟适合成为怎样的人无关,而是迫不及待想把我们安插在某个大众称许的位置上。如果我们不先花时间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就贸然跟随周遭人的期待或多数人的价值观谋求职业,所做出来的事情只会让自己丑态毕露,甚至危害自己与服务的对象。
最后,Palmer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提到,在人类世界里,「富足」必须靠一群懂得分享、互助的人创造出来,而非在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竞争与掠夺环境下自动产生。无论是财富、权力、爱情或其他资源,「富足」法则不是大量搜集、累积、炫耀、计较,而是相信供应充裕并且有助社群长远发展。这样,即使当我们陷入困境或有迫切需要的时候,还是有信心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这些必须的帮助或物资。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