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小报告

【作者:SDK日舞小子(sundance kid)奇想 2010.06.06


有一次,一个部门主管跑来向抱怨。他抱怨部门的甲先生工作很糟糕、专业态度真是差劲、错误一堆,甚至未来不愿意再与甲先生有工作上的合作关系。

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不免皱起眉头,除了一方面口头上请那位主管见谅、多多包涵之外,另一方面心中直嘀咕:怎么搞的,让人家抱怨成这样,让身为部门主管的我真是羞愧,事后一定要找这位甲先生好好「兴师问罪」、来个「秋后算帐」。

上述这种情节您或许不陌生,在办公室、在学校,只要有人、有组织的地方一定都有这种打小报告的事情。正大光明的「小报告」是「客服专线」、「主管意见箱」等沟通管道,被抱怨的当事人有澄清的机会,事实可以被理性讨论。非正大光明的「小报告」则是「黑函」或是直接到上一级主管旁边咬耳根子,让主管或其他同事对受抱怨的当事人产生「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受抱怨的当事人很少有澄清的机会;事实的真况也很少被讨论。

有一次就遇到非正大光明的小报告,幸好上级主管主动询问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将一件黑白不分的事实弄清楚。在那次事件,若非主管主动询问,一堆无中生有的误会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被冤枉的感觉真是遭到透顶。

因此,当我正盘算要对甲先生好好「兴师问罪」时,想起那种被冤枉的感觉,当下念头一转,改为向甲先生询问整件事情的过程。

后来发现,甲先生处理事情的过程虽有改善空间,但也绝非像那位来投诉主管口中所谈的那么差劲。所以正好藉此机会反省内部的业务缺失点,一起与甲先生共同拟定改善方案,并继续鼓励甲先生。

一件本来是「兴师问罪」的责难,反倒成为虚心检讨、正面凝聚内部同仁共识的好机会,让工作更趋向于完美。

不论您是主管或非主管,组织内部闲言闲语、正式抱怨、非正式黑函、打小报告….是常常遭遇的「情境」。我从这些事所得到的收获是:

如果您是主管,您一定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听取事件过程相关当事人的说法,找出关键冲突点,与部门同仁一起做出合理的改进方案。如果您不是主管;只是一般旁人、同事,您更要谨言慎行,未经求证的事情不要传播;未经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形成自己心中的「定见」、「成见」甚至是「偏见」。

如果您是被投诉的当事人,有机会澄清事实、还原真相,一定要心平气和的向主管说明。没有机会澄清事实,俗语说得好「止谤莫过于修身」,圣经上更给我们教导:「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十二章十九节),如果您觉得被冤枉了,不要气馁,这正是我们再次体验对神的信心;活出见证的最佳时刻。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