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吕一中 2008.11.09
一、引言
在台湾要谈到「鬼」这个概念,就不得不牵扯到「三魂七魄」的观念,这其中当人死之后,七魄就被认为归于地而消失不见,因此「鬼」就被认为是与「三魂」有关。台湾人对鬼的观念,当然是受到道教影响。除了道教之外,其他世界知名的宗教,其灵魂和鬼的观点就没有这么复杂了。反而是在一些原始部落里面「灵魂」的观念,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
举Fang of Gabon这个部落为例,他们对灵魂有七种命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灵魂类似于「七魄」,在人死亡后就消失;但也有些灵魂类似于「三魂」,人死之后仍然存留着。Fang of Gabon对灵魂的七种命名形式如下:
(1)eba:位于脑的生命原理,在死亡时消失;
(2)nlem:心,知觉所在之处,掌管人之行动,并在死亡时消失;
(3)edzii:个人之名字,保持个人之特徵,并在死亡时消失;
(4)ki:个人之标志,并在肉体消失之后使自己不朽的力量;
(5)ngzel:当其在身体时,作为灵魂活动之原理;
(6)nsissim:灵魂和替身;
(7)khun:肉身消失后的灵魂,如鬼。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当然要与鬼离越远越好。但在文学家的笔下,鬼就有了显明的个性,包括古典的聊斋志异等故事,在其中阴阳并无分隔,人鬼之间的交往,就如同人类之间的交往一般平常。至于在日本,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地狱变》,梦枕貘的《阴阳师》等故事,也是受到瞩目的鬼怪故事。
至于在西方的鬼故事,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响,主要的鬼是魔鬼而非人死之后的亡灵。在故事之中,多是以恶龙、怪兽等角色来呈现。通常的剧本模式,则是一个英雄或是王子,要去拯救被恶龙或是怪兽捉去的公主。
除了文学里的描述之外,在西方也有许多民间流传的鬼故事,例如英国的伦敦塔,就是传说中无头鬼出没的着名地方;此外,英国皇室的白金汉宫,甚至有人声称看到过乔治二世的鬼魂;而在南北战争时期,甚而传说华盛顿的鬼魂还指点北军将领打败南方的李将军部队,从而使美国避免分裂的命运。
在东西方之间,鬼的形象也不太一样,在西方盛行吸血鬼、狼人、女巫等类的鬼,在东方则是盛行僵尸、吊死鬼,影响所及,若是后代死孙在为先人检骨之时,看到还未腐化的荫尸,则就往往要去请法师来解决。
二、鬼月:民间信仰「混合主义」的一个例证
观察台湾所谓的鬼月,其实是观察民间信仰「混合主义」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受到佛教影响的鬼月,首先当然就是关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了,这个故事原先说明目连尊者的生母,堕在饿鬼中,请佛救济。藉由佛的开释,就在佛教的僧自恣日,也就是在七月十五日,目连藉着发心供养僧众,可以使七世父母,六亲眷属等脱离苦报。这个传统流传到中国,其故事内容与起源之处已有改变,但藉着七月而与鬼月产生关连,而「放焰口」的仪式也就成为普渡法会的仪式重点之一。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因此有的人就把鬼月称为「孝亲月」。
佛教与鬼月的关连不止于此,藉着佛教里地藏王菩萨对地狱的管辖权身份,地藏王菩萨也就与民间鬼月产生了关连性。
在鬼月的诸传统之中,道教当然不会缺席,他们认为三官信仰中的地官,才是七月的主管神。他们认为地官与鬼月同时拥有两方面的关连,一方面是在于地官的管辖权,另一方面则是地官的生日是七月十五日。
回到民间的另一观点来看,鬼月的祭祀对象,是在整个台湾的祭祀文化当中的一种秩序安排,例如对于神明的大型祭祀活动,主要是在神明的生日来举行,至于亲人的大型祭祀活动,则就安排在清明节来祭拜;至于七月的祭祀活动,则就是那些被视为孤魂野鬼的「好兄弟」。也就是一般人认知七月的主角是那些「好兄弟」,是那些「无主孤魂」,而不是自己的亲人;因为台湾人若是认知自己的家属死后受苦的话,他们在平时就会找法师举行各类的仪式,包括「打城」 、「牵水 」等各类仪式,以使自己的亲属脱离地狱之苦。
若是按照这一观点来看,就和目连救母的传说有所抵触。但就民间来说,它们仍然不会去细究这些不同之处。
不仅是佛教的部分说法与鬼月传统不相符,道教同样也有部分作法与鬼月传统不相符。但在某些传统之中,其实是和七月有所抵触的,但主事者可能完全不知到这种差别。例如有名的基隆中元普渡,在七月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分别有开关鬼门的仪式。根据基隆中元普渡老大公庙的官方记载,在关庙门时:「道士持长剑追索四方,驱除魂魄,并把四方孤魂结于一起(称为「结戒」),以地为八卦,艮方为鬼方,以长剑朝地划,于艮方封住鬼门。」
艮方之被视为鬼方当然是来自于八卦,八卦的每一卦共对应四十五天,而非鬼月的三十天,至于艮方所对应的日期也根本与七月无关。其他人不知道就算了,但主持仪式的道士若明知八卦的义理方位与鬼月之说有出入,却还是执行此仪式,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这个例子,再次说明鬼月所具有「混合主义」的特质。也就是在现有的鬼月各样传统之中,各传统之间都有些出入,只是一般信众很少对此愿意进行考察,才造成这种「混合主义」的特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