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凤翔 2008.04.20
近年来,妈祖信仰在台湾俨然成为一般民间信仰的第一大宗教。探究其成功因素,可以说商业置入式行销、政治造势、现代传媒,三方交叉运用得当的整套宣传策略奏效所致。
已连续好几年,每到了农历三月,全台各地从南到北妈祖庙,都会举办许多庆典活动。透过长达将近一个月的妈祖香期,妈祖遶境等活动,将整个台湾形成妈祖文化圈。
从有计画地买电视新闻台播放新闻权力,将进香新闻变成新闻头条,并提供灵异节目妈祖济世救人剧本,以及获得黄金八点档时段播放妈祖连续剧,到选举透过教徒不可忽视的选票力量,引导候选人都得来向妈祖致意。选后更不忘最后的利用价值,安排当选者向妈祖还愿的焦点新闻。
■ 妈祖也要孩童心
但最厉害的共伴效应,绝非只有针对成人世界,妈祖更要征服孩童的心。
《海之传说―妈祖》儿童动画节目,搭配可爱造型妈祖公仔,手机里面、网路流传的卡通妈祖造型娃娃,风靡年轻人与孩童次文化。妈祖更是纳入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以现在的国小四年级国语课本康轩版为例,配合目前的妈祖月,进度正为《迎妈祖》第七课。课文除了介绍什么是迎妈祖、锣鼓阵活动等乡土文化认识,不忘将宗教置入性行销语句:「妈祖很慈祥,会保佑大家的平安」。
另外,并给予有争议性的宗教行为抬神轿美丽的包装:「…四个人推过来推过去,鞭炮批哩啪啦响起,他们在火花中一边跑着、跳着,…真是勇敢」。
在课本之外的参考书补充教材(现称「学习手册」),因为不是正式的课本,便可以光明正大用「课文探测器」专栏详加讨论:「1.文中哪些动作可以看出抬神轿的人真勇敢?答:在火花中一边跑着、跳着,一边用力抓紧神轿…」,灌输学童这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至于免费赠送的聆听练习CD,更是开诚布公地讲述妈祖神怪或神力故事。一些学校甚至发给学生妈祖遶境护照,鼓励学生参与。
■ 本月为妈祖月?
这一个月,不难想见全台湾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童,每日的模式是:白天上着「妈祖」国语课,回家写功课,生字簿要写上「妈祖、供奉、保佑、锣鼓、膜拜…」等字好几遍,吃晚餐时配着电视卡通《妈祖》,之后陪着爸妈看着新闻妈祖遶境,新选上的总统还愿,送妈祖一块比头还大的金牌。最后看八点档妈祖连续剧,才准备上床睡觉。
妈祖文宣获得全面性、系统性的整合成功,这是台湾各个宗教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不过,妈祖的文宣成功,让我们看见国民义务教育有严重的破孔,有关教育单位应该要及早正视与处理这个问题。
基本上,教育本来就应该要正式纳入「宗教人生哲学」与「乡土文化教育」。但这并非表示,它们可以沦于为哪一种宗教的宣教工具,即使是我们所信的基督教也不可以。
「宗教人生哲学」与「乡土文化教育」各有正规的教育方法。基本上,诸如妈祖、迎神庙会之类是不应该放在国语课目里,最好归类于生活或社会课目。因为国语教材应该是具有普世公认的正确价值观,而生活或社会本来就是属于多元课程,得进行讨论。
■ 什么才是勇敢?
以〈迎妈祖〉国语课文为例:「在火中跑跳抬神轿」是不是勇敢的行为?就有很多争议。
对妈祖信徒而言,与其要说那是勇敢,可能还对之贬低不敬。因为对信徒们而言,那是神力护体与虔诚信仰的极致表现。
但对其他的非妈祖信徒,便会认为这并非是勇敢的行为。甚至,对于大部分的非妈祖信徒家长,多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为了显示自己勇敢,也成为抬神轿的跳火青年。
国语课教育,是以提高孩子文学涵养为主要目的,并佐以公认正确的价值观。若要对孩童进行「勇敢」的品格教育,就不该使用这类争议性极大的教材。反而过去〈华盛顿砍倒樱桃树〉的文章,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来教育孩童什么是勇敢,还更为适合。
■ 乡土文化不应照单全收
至于,该以多元讨论方式进行的乡土文化教育,其教育方法应该与国语、数学授课法有所分别,不应该要孩子一味接受单一标准答案。
接受单一标准答案绝对是大大的错误!但目前的乡土文化教育,不管好的坏的,全都告诉孩子这是美丽的传说与故事,要没有分辨能力的学生去欣赏与了解,完全接受学习。
这里列举几个例子: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应该讨论后羿的自私,以及嫦娥的偷窃行为是否可取?并进深带学生讨论到夫妻间的相处之道。
城隍爷手下七爷、八爷的故事,则可以讨论在朋友「守信」之外,是否也应要同时重视生命的价值?害八爷被大水淹死的七爷,其愧疚之心是否可以选择不要上吊自杀,转而化悲愤为力量,努力活着尽上好好照顾八爷父母与家人的义务?否则,这种故事岂不让目前学生的自杀率更加提高?
迎神庙会的锣鼓鞭炮喧天,在重视安静品质的现代社会,应该讨论是否有什么改进之道?至于放天灯民俗活动,常造成火灾或是带来垃圾,则该共同思考有何解决方法?
■ 教育须建立思考能力
老师不能一味地教导学生,乡土文化全部都是好的、都是美的。拿绑小脚为例,这是过去的一种乡土文化,它虽留给后人许多美丽精巧的三寸金莲鞋子,但我们都知道这种文化让过去许多妇女承受莫大的精神与肉体痛苦,甚至死亡。
「宗教人生哲学」与「乡土文化」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带着孩子进行多元讨论,帮助他们建立思考判断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受教者建立普世公认的公民道德,拥有对所有现实的理解与看法的能力。即使是基督信仰教育,也绝非只教导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更是教导信徒们站在圣经基础上,在面对多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有能力发觉其他信仰或人生价值观里,哪些与基督信仰有着相同的普世价值(诸如:爱、牺牲、奉献),哪些与基督真理不同,会衍生何种问题。
■ 审查机制待加强
最近又在讨论,以后中央是否会回归推动一纲一本等政策?台北市教育局长吴清基说,「这是确定的」。一纲一本是从一纲多本中挑一本最好的,并未背离一纲多本宗旨,且是「学生一本、老师多本」,培养独立学习,也减轻课业压力。
如果回归一纲一本,对于国语文教材应该要更加严格审查,不应成为任何宗教(无神论、佛、道、一般民间信仰、基督教…)的文宣机会,美其名以认识乡土文化的「节日与民俗」为由,让学童不经思考完全接受具有争议性的传说与故事。
遇上紧急灾难,不能输血?
读笛卡尔第一沈思「我们可怀疑的那些事物」
科技带给这一代社会和信仰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