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道维 2013.06.09
最近有三件与教育相关的新闻登上了版面,分别是教育部所公布十二年国教高中免试入学比率的配套措施、大考中心所建议的大学招生及入学考试调整研究方案、以及教育部的大学退场与合并方案。
这三件事本身都不是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作为过去所推出的一些主要政策而调整的配套措施。但从这些调整方向,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政府的教育规划开始往保守端调整,只求稳住若干反对声音,并非是想让这些配套协助原来的教育往更理想的方向发挥。这让人觉得是进一步退两步的作法,反而使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变得更不明确。
以大考中心所进行「大学招生及入学考试调整研究方案」为例。原来的动机是为促使高中学习正常化,避免因为过去学测在高三寒假举办,而使得学生几乎荒废高三课业的情形。虽然这个调整的动机与必要性是值得肯定,但显然还是在「以考试领导教学」的思维中来调整,其实是与整个教育理念与改革的大方向相冲突的。
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分析问题时就应了解,问题的核心并不是甚么准备时间不够或学生荒废课程的问题。而是因为高中端的课程并没有预备好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学习环境,同时那些只为考试而读书的学生也少有自主的学习动机。目前台湾的教育现场是,小学生还有许多活泼的教学与兴趣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到了国、高中就因为三年一次的升学考试而被剥夺殆尽,让学校以考试代替教学、让学生以分数代替学问、让家长以关心孩子升学代替关心他们的成长・・・这个台湾教育数十年来的核心问题却几乎没有被认真面对过。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测的时间点或考试范围的设计只是让我们根本的教育问题被突显,而不一定是原来设的问题(例如,学测所模仿的美国SAT也是在同样的考试时间点却对他们的高中教育没有影响。)所以教育当局或学校不能只关心如何藉由调整学测设计来掩盖这些问题,而是更要研究如何针对原来的问题核心来设计相关配套,或许可以减少(大概无望解决)这种「以考试领导教学」的弊病。
举例来说,十二国教本来就应该将国中与高中的课程设计连为一体来考虑,让国中着重必要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而让高中职成为生涯探索与各样能力发展的预备阶段;改革高中课纲,让必修课时数真正的减少,并且补充预备合适的老师来做跨领域的学习与介绍;学测可以当成基本能力的检测,而规定各科系最多不能采计指考超过三科的分数(或者可用学测分数抵换);协助大学的徵选能以更专业化的方式招到合适性向或能力的学生,而非以笔试成绩做为最主要的判断依据等等。
这些改变当然都不是容易的,也的确比起更改学测时间或考试内容复杂的多,但却是真正在充实国、高中的教育内涵,让教育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的配套措施。如果不容易马上全面推行,也应该有一个规画时程,让少数有意愿参与的高中与有理想的大学开始做小规模的试验,更让那些不愿意被考试绑架的学生与家长有不同的选择。
至于另外两样关于高中免试入学比率的配套措施以及大学退场与合并方案,就更更明显可看得出是一些粗糙的妥协或权宜之计,让人无法理解。其实很多措施或甚至政策从片面而言都没有一定的对错,而是要看是否在一个有整体性的架构中扮演适当的角色、发挥适当的功能。在这个整体架构方面,我们政府的决策的确是很像剪贴布的图案,东拼西凑。但不论如何,如果没法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只为了考试而读书,能有更多独立思想与探索的空间,可以有目标与步骤地规划多样性的人生,不管怎么样的改革或调整最后当然只会徒生困扰,原地踏步,而逃不出台湾追求分数与功利的教育紧箍咒。
6/3日发表于台湾醒报时,标题被更改为「考试领导教学,如何自主学习?」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道维的Yahoo!奇摩部落格
十二年国教的内在改革
在考试的公平之外
十二年国教的成功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