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阅读》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上帝,为什么?」―― 黑人,苦难,恶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书名:上帝,为什么?―― 黑人,苦难,恶(Why, Lord ? ―― Suffering and Evil in Black Theology)
作者:安东尼・平 (Anthony B. Pin)
译者:周辉
出版:道风书社 (英文原版于 1995 年出版)
适合读者:对弱势族群、美国黑人、社会阶级、或苦难神学有兴趣的人

书籍介绍: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早晨,白人家主进到仆人在马厩旁的房间,点选了两位这周表现不错的黑人奴仆,让他们因着照顾马匹的缘故,可以一同参加村庄里的教会崇拜。教堂内,牧师亲切的问候大家并且给了一个感人热泪的讲道;教堂外,各个家庭的黑奴因为不准进入教堂,而挤在大门与窗户外专心地聆听着,并且在回家后兴奋地讲给其他无法参与的同伴听。一不小心忘了时间,主人在怒吓声中叫出其中一名黑奴,当场就用鞭子抽打个几下;骂他还在偷懒不做事,浪费了买下他的钱,今天晚餐就别想吃饭。鞭痕下的旧伤再度破皮流血。只是,在黝黑的皮肤上,再鲜红的血液也都不够明显,彷佛连上帝也看不到…」

非洲黑人被捉到西方世界做奴隶,应该可以算是近代西方灿烂辉煌的文明中最黑暗而且最值得羞耻的一页。在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后,欧洲列强首先将非洲人以低价雇作为海外殖民地的农夫,将其生产的农作物作为原料来发展本国工业,再将工业制品运往非洲销售,换购非洲人为奴隶,为其不断扩张的殖民版图与奢华的生活而劳力。于是一个几乎没有成本的三角贸易就在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形成(见图一),使得欧洲列强白白地增加国家的经济资本,开始殖民全世界。其中,最惨无人道的一环就属由非洲象牙海岸运送黑奴至美洲大陆的「中间航线」。奴隶船上种种的肮脏、疫疠、强暴、叛变或是遭丢弃于海中等事,样样都是令人听得毛骨悚然的真实事件。据说一艘奴隶船所可换取的利益可达百分之六百以上。而在这种「非人道的贸易」中获利最大的,就是那建立起「日不落国」的英国人,与那后来在新大陆生根茁壮的美国人。事实上,首先为黑人「终身奴隶制」立法的,就是在 1661 年的美国维吉尼亚州。美洲各殖民地旋即相继仿效,无一不承认奴隶制。当时奴隶并非被当作「人类」看待,而是可以随家主任意买卖或处死,所遭受的待遇,一般都与其他牲畜无异。起初的基督教会也并未对此有反对的声音,因为这紧紧地连系着整个国家社会庞大的经济利益,且与各国在海外的霸权消长有密切关系。教会的良心也因此被埋没在茫茫无尽的黑色血泪之中;虽然并非主谋,但是难逃共犯的角色。

(图一) 十八世纪时横跨大西洋两岸的三角贸易。


(图二) 画家笔下所绘奴隶船上的一景。甲板下方为「装载」黑奴的空间。


现在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并不是在叙述这段惨无人道的历史,而是要利用基督教神学的语言或架构重新思索在这个极大的苦难中,哪里是受非裔美人 (也就是美洲黑人) 的盼望所在,如何才重新获得所应有的自由、尊严与生活上的利益。按神学的分类,这可以算是「实用神学」下,「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 中的「黑人神学」(Black Theology)。但在内容上,这本书其实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在讨论「神义论」(theodicy) 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面对如此巨大的集体苦难时,上帝的袖手旁观或默然允许到底如何能表现岀他是一位「正义」的上帝。与佛教或印度教将苦难视为前世「作孽」之轮回果报不同,又与伊斯兰教的绝对命定论不同,基督教信仰在面对苦难时总是必须先通过「神义论」这一关,才能从中再次获得信仰的力量来突破现状。本书自然也不例外。

作者,安东尼・平,是一位成长于典型美国黑人教会的年轻神学家,现为美国 Rice 大学宗教研究所的教授。青少年时,安东尼就热心参与教会的各样服事,甚至在相当年轻时就感受上帝的呼召,从十四岁起参加宣教活动,并成为教会的青年执事。按照作者的说法,他在各黑人教会工作时,亲眼看见许多虔诚的黑人基督徒努力根据基督教神学与教义来思想,以其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挣扎与困境在信仰上产生意义。后来当他进入哈佛大学神学院攻读神学时,这些活生生的信仰挣扎引发他尝试为黑人的神学处境要作一番重新的整理与再建造。在仔细研究西方各种传统的「神义论」观点与传统黑人神学中有关「救赎性受难」(即相信黑人的受难是为了上帝神圣的终极计划而存在,乃为目前黑人神学理的主流思想) 与「作为生命抉择的受难」(即上帝与黑人一同为普世的解放而一同并肩工作) 后,安东尼提出了他对于这些思想的批判与他个人所选择的另一条路进,即「强势的黑人人文主义」(见以下简述),这本书就是出自于他博士论文的最终版本。

在基督教神学与西方哲学里,有关「神义论」的讨论多如汗牛充栋,但是这本书有一个特色是大部分其他书籍所没有的,就是作者是从美国黑人文化中「黑人灵歌」,蓝调音乐,与相关的黑人文学或黑人教会灵性中「寻找」出黑人团体自我更新的力量泉源。也就是说,作者是「由下而上」(bottom up) 来探索所有可能的答案形式。大部分其他的书籍多是从神学或社会学的角度,「由上而下」(top down) 地铺陈出所谓的「神义论」或解放神学,使得现实层面的苦难或文化反应多是被用来作后设的证成 (justification),而非讨论的前提 (presumption)。所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在相当程度上,这可说是利用二十世纪初胡塞尔 (E. Husserl) 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 精神来做神学的探讨。也因着这方法论的差异,使得这本书所展现的思维结构就与其他相关题目的着作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会选择这本书来介绍与讨论苦难与神义论的原因。希望本文开场所描述的黑人景况,已足够让我们 (特别是那些自以为了解苦难的基督徒) 了解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于对当事者身心受创情境的体会有着天壤之别。

为要更深刻真实地表达出这本着作在贴近黑人真实遭遇时所显现出的极大力量,我于此再拣选几段作者所搜集的黑人灵歌的歌词,希望读者能于其中感受到黑人自我反思信仰的挣扎。例如关于自身遭遇的理解:
有时我高兴,
有时我丧气,
哦,真的,上帝,
有时我几乎跌倒在地,
哦,真的,上帝,

虽然你看见我这么走着,
哦,真的,上帝,
我是在下面受着审判。

又如自行类比为以色列民,特别是关于在埃及时的情境:
去吧,摩西,
去那埃及地,
告诉老法老,让我的人民离去。
以色列在埃及地时,
让我的人民离去,
如此沉重的压迫,他们不能忍受,
让我的人民离去。


又如对上帝公义的质问或寻求:
难道不是上帝救了但以理?
救了但以理,救了但以理。
难道不是上帝救了但以理?
他为什么不救每一个人?

又如对天家的思念:
哦,必须在这里做苦力,兄弟,
我必须在这里做苦力。
我没有到过天堂,可是有人对我说起,
必须在这里做苦力。
那上面的道路铺着金子,
必须在这里做苦力。


我自己在思索体会这些简单的歌词时,心中真是非常的震撼。因为我自己本身并没有经历过甚么太大的苦难,对于神义论或苦难神学的了解不免带着一些较幼稚的信心。我想,相较于所谓的「三位一体」、「耶稣的神人二性」或「预定与自由」等经典神学问题,「神义论」与「苦难神学」在基督教神学里虽然并非是最困难的题目,但是却是与「人类共同经验」最直接相关的部分。对于正在经历苦难的当事者而言,神学性的一致性远远不如实存地 (existentional) 同心体会来得重要。所以,当我们了解这本书的主要结论时也许就可以带着一个更能体会理解的心:可能会令许多虔诚的基督徒大为惊讶的是,这位出自于保守教会的有为青年在他研究的最后结论却是,认为上帝一点都不需要为黑人的苦难负责,因为上帝是不存在的,或至少对这世界是没有干预的。安东尼发现,在历史上,美洲黑人世界由一种「团体」的力量 (而非宗教信仰的力量) 来度过这些受难的日子,所以传统黑人神学中的「救赎性受难」理论,在他看来,已偏离了黑人群体的真正精神核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采取了一个「强势的人文主义」的观点,认为黑人自由的争取与解放的运动不需要倚靠上帝的帮助,所以人们反而不能在躲在「上帝」后面,为自己不采取行动而使用「没有上帝的命令」为藉口。

乍看之下,这样的结论好像与一般不相信有上帝的非基督徒完全一样,为什么要这样绕了一圈呢?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如何理解反省这个结论呢?要比较全面公允地了解安东尼的思想,我们必须先了解传统的「神义论」的内涵。虽然不同哲学神学派别的着重点不同,但总括而言只有以下三种方式来为上帝在苦难中的缄默来辩护:一是重新思索「苦难」与「恶」的本质,二是重新思考上帝的「权力」与其「义务」的范围,三是重新思考上帝的「善」与「正义」的内涵。不管哪一种进路,这些传统的神学观点当然都事先肯定上帝的存在,才有进一步讨论的价值与必要。但也往往因为要同时肯定上帝的正义,慈爱,与能力之间的冲突,而或多或少地牺牲对苦难当事人的同情,也因此间接地削弱了黑人反抗这不公义的社会制度的力道。对安东尼来说,虽然他清楚的研究过整个黑人灵性发展的历史,非常清楚的知道他的许多前辈是如何将信仰与黑人人权的解放互相绑再一起,成就了这两百年来美洲黑人的生命与社会地位的复兴,但他自己却仍然不愿容忍在黑人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过程中有任何丝毫的妥协。也就是说,为了要绝对地肯定美洲黑人奴隶所曾遭受的欺压是「绝对的恶」,他必须连「上帝是否存在」都作为可以放弃或削弱的前提,以逼出自己可以作出跨越红线的思考。当然,他这本书因此被归类于极富有争议性的作品。

其实,如果要从系统神学或哲学上反驳安东尼的结论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他的结果无法自证「自由」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这样强势的人文主意不但成为一种无根基的信仰 (或唯一的事在黑人受难的绝对之恶),却也同时削弱了自身连接于其他学说的合理性。所以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其实完全不必因为他是毕业于哈佛神学院的神学教授就以为传统的神义论或甚至有神论就岌岌可危。那就是过分抬举这本书的研究了。但是,我个人虽不同意他的结论,却对他的「现象学式」的研究方法,将美洲黑人真实的生存困难与挣扎当作论述的出发点,是相当的欣赏。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才有可能帮助我们更贴近这个世界的真实心灵,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无法在上帝圣灵的带领启迪之下,另开辟出一条思路,归回道永恒的主身上。这毕竟是信心的考验,而非绝对的保证。但我个人相信,比起许多基督徒或神学家事先就规划好思想的框框,安分于传统的观点并远离红线的区域,这种勇敢的尝试更是有机会经历上帝真实的带领,为人类的思想史开创新局。最后的结果是否能成功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这过程中间对自我的绝对诚实与对上帝的绝对依靠才是这一切价值的来源。我相信,这也正是伟大的《约伯记》所想要述说的一个核心精神。愿上帝亲自显明他的道路。

延伸阅读:人都是罪人吗?
延伸阅读:聆听
延伸阅读:拯救犹太孩童的伊蕾娜•森德勒
延伸阅读:「河殇」作者,远志明的故事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

【延伸阅读】:
公爵夫人的柴火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
从父母心看天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