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想的芦苇》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人类的存在不过如此?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狱中的李尔和寇蒂莉亚》(Lear and Cordelia in Prison),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1779年。(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日前,为了写一篇论生死的讲稿,读了一位香港哲学教授新近出版论生死爱欲的书。

此书「导论」首页,作者引用了莎翁《李尔王》里的一段话后,立即断言:「人类不外乎是动物:生存,繁殖,并且死亡。……我们活了这么多年,还是离不开吃饭、睡觉、上厕所、做爱,最后死亡。这就是人生了。人类的存在不过如此,赤裸裸而来,赤条条而去,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不也就是出生数十年,之后死亡?人的现象就是这样简单;出生,死亡。那么生而为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若认同作者所言,「人类不外乎动物」以及「人类的存在不过如此」云云,那么其实读到这里就可以把这本书给丢了,因为读这样一本引经据典对人之生死爱欲「说得天花乱坠」的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隔了几页,作者又说:「事实上,阅读相关的理论,其目的是在于让我们反省这些事实的意义,甚至从中得到哲学的慰藉。我们面对死亡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但是当我们读到相关理论之后,或会知道死亡之于我们的价值与意义」。作者似乎又觉得,死归死,了解一点相关理论,仍有助于我们反省且知道死亡对我们的价值与意义。

但,请问,死亡对一个「不外乎动物」又必死的人有什么价值与意义?一个人没有了生命,能谈什么价值与意义?对「不外乎动物」而必死无永生的人,反省并知道死亡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就算有,那些价值与意义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阅读相关理论又如何?知道死亡的事实又如何?谁不知道死亡的事实?何必去读那些常识就可知道的相关理论?

我不知道这样的哲学能带来什么慰藉?我也不知道用如此大的力气写这样的一本哲学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对我而言,这书清楚显明一个如此认真做学问又聪明的哲学人的悲哀。

【延伸阅读】:
如何避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生命
《另一世界的传言》
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