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Ⅰ》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撒但,退我后边去吧!」耶稣真认为彼得是魔鬼吗?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撒但,退我后边去吧!》(Get Thee Behind Me, Satan),詹姆士・迪索(James Tissot),1886-1894年。(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这个位于加利利海北边40公里的外邦城市,对耶稣的身分作出:「你是基督」(可八29、太十六16)这信仰告白后,耶稣除肯定彼得的认信,也吩咐门徒:「千万不要把他的身分告诉任何人」(可八30,现代中文译本)。

接着耶稣立刻开始他三次「受难预言」(可八31、可九11、可十33-34)的第一次,对门徒表示:「人子(耶稣的自称)必须受很多苦难,也要被长老、祭司长和律法教师弃绝,还要被杀害,但三天以后,他要从死人中复活」(可八31,新普及译本)。

听到耶稣的说法,彼得期期以为不可,他把耶稣拉到一边,开始劝阻说:「不!主啊,这事绝不可临到你身上!」(太十六22,现代中文译本)。

出乎意料的是,耶稣竟转过身来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可八33)。

有人觉得彼得不过是出于善意要让耶稣免于受难,耶稣即使不领情,何必如此严厉的责备彼得?另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则是,这句「撒但,走开!」(可八33,现代中文译本)是否真的表示耶稣认为彼得是魔鬼?

首先要注意的是,《和合本》所翻译的「彼得就拉着他,劝他」(可八32),这「劝」字其实太过轻描淡写,因为「劝」字的原文就是下一节耶稣「责备」彼得的同一字,且是非常严厉的意思;之前耶稣「斥责」污鬼(可一25)及风与海(可四39)时用的就是这字[1]。

因此彼得并不是温婉的劝告,而是气急败坏的对耶稣说了很重的话。他忘了自己学生的身分,以老师自居,强烈反对耶稣关于自己将要受难的说法。

陈凤翔老师就从不同译本的差异指出这画面或许不是有些人以为的「耶稣不尽人情,彼得为耶稣好,不想耶稣死,耶稣还骂他撒但」,而是「学生骂老师,彼得阻挡神的救赎计画」,因此「耶稣用力责备回去是应该的」[2]。

彼得为什么对耶稣预告受难感到大吃一」且觉得难以下咽?这是因为彼得此刻心目中的基督是「凯旋的弥赛亚」,而不是「透过受苦受死成就使命的弥赛亚」。他认为弥赛亚「必定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身为跟随者的他也「期望能分享弥赛亚的光荣」[3]。

即使彼得与门徒们确实感到犹太领袖对耶稣的敌意,但他们相信:「耶稣若真是基督,他必定会胜过这些反对势力」,他们「期望这位基督会在犹太人中间建立自己的国度,施行统治」。也因此听到耶稣要被杀害会让其感到如此震惊,他们「不能想像这位被神拣选的基督居然会死」[4]。

那么,耶稣责备彼得的这句:「撒但,退到我后面去!」(可八33,新汉语译本)是否真是把彼得当成了魔鬼呢?蔡梅曦博士就说:「这句话常被误会为主将彼得认作撒但」,其实耶稣只是指责彼得「体贴肉体、人意,拟阻挡神藉十字架救赎事工的旨意」,因彼得「未『体贴』(考虑、顾及)神的旨意与作为,却以人意私心劝阻」[5]。

张永信博士则指出,耶稣称呼彼得为撒但是因为「彼得成为撒但试探耶稣的工具,要阻拦神的旨意成就在主的身上」,这是继耶稣在旷野受撒但试探后,撒但再次「藉着彼得的软弱试探耶稣」,耶稣则「毫不留情,直接揭示撒但的诡计抵挡它」[6]。

钟志邦博士也说:「耶稣称彼得为撒但,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太过分或是不太合情理,实际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彼得尝试阻碍耶稣受苦的这一举动的严重性。当然,耶稣并非真是指控彼得个人是撒但, 只是说彼得这一种意念是来自撒但的,他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撒但的代言人」[7]。

曾思瀚博士同样认为「耶稣并不是说彼得真的是撒但,而是以最有力的隐喻来揭示彼得实质上究竟正在干甚么?耶稣使命最大的抵挡者就是撒但,透过责备耶稣,彼得阻碍他完成他的使命,并参与了撒但而非神的工作」[8]。

虽然彼得对耶稣的劝阻(责备)确实是在阻挡神的计画,同时也是引诱耶稣不要顺服神的旨意的试探。但撒但身为「作对者」或「抵挡者」,不单在于其超自然的属性,更在于撒但是「顽固的反对神的旨意、阻挠神的工作,且竭尽一切所能要引诱人远离神」。

这也说明了耶稣为什么「没有救援天使,只救援亚伯拉罕的后裔」(来二16,新译本),因为堕落天使(魔鬼)的「执意悖逆」,使它们在邪恶的滑坡下走到被神任凭、不可能悔改的地步。

一如护教学者葛雷格.博德(Gregory A Boyd)教授所说的:「一个人会被他所做的决定所塑造,我们对某些事的选择越多,也就越被那些事牵引;随着每个决定的产生,我们就加速朝着那决定的方向迈进」[9]。也因此撒但「没有真诚悔改的可能」,其目标「永远是反对神的工作」;它决心「与神对抗到底」,在《启示录》也早有预告。

彼得试图劝阻耶稣走十字架受苦的道路这言行虽确实与神的计画与旨意相悖,他也成了撒但试探耶稣的工具。但彼得的错误是出于他对神计画的无知或误解与体贴自己意思的软弱,而不是一如撒但决心反抗神到底,从而走到不可能悔改(回头)的地步,两者在本质上并不相同。

因此,我同意多数学者所说的,耶稣并不是认为彼得真是撒但。耶稣严厉的责备,恰恰表达了他对彼得的爱。藉着这句「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可八33),要挽回彼得,帮助他从「不关心神的事,只关心人的事」(可八33,环球圣经译本)这种错误中醒悟、回转过来。

由于彼得是门徒中的领袖,有些人很自然的会把「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可八33)这责备应用在今日的教会领袖身上。

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改教家加尔文在反对「教皇制」时就说:「在监督的职分上接继彼得的人,不全都是神所认可的彼得」[10],「如果他们坚持要把论到彼得所说的话都应用到彼得的继承者身上,那么他们就都是撒但了,因为我们的主一度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11]。

但如果细心的话,仍不难注意到《马可福音》描写的一个细节: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然后才「责备彼得」。因此许多学者都指出「对耶稣受苦有同样看法的不止彼得一人,只不过他最有胆子敢说出来而已」[12]。

博克(Darrell L. Bock)博士就说:「耶稣对彼得说话的时候看着门徒,表示他的话是对所有人说的」[13]。因此,「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可八33)不单是对教会领袖的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犯彼得「不体会神的心意,而是体会人的意思」(可八33,和合本修订本)的毛病。

问题来了,我们可不可以仿效耶稣,也称别的基督徒是撒但?孙宝玲老师对此颇有保留。孙老师提醒:「耶稣斥责彼得为撒但,关键并非意见相左,也不是将撒但拟人化为彼得,而是因为其背后的价值观和信仰实践,扭曲了神将要藉耶稣所成就的救赎」。

孙老师认为:「动辄将异见者标签为撒但并不妥当,顺口开河指别人不符合神心意之余,必须自忖一己的想法是否等同神的意念」[14]。

我也认为「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可八33)这责备,理当优先用在基督徒的自我反省,而不是信手拿来奉送给那些我们瞧不惯的人,不论对方是不是像彼得这样的领袖。

毕竟更多时候,我们这些耶稣的跟随者内心所思所想其实与彼得及其他门徒没有太大差别。我们期待的往往是耶稣按我们的心意立刻让病得医治、解决我们人际关系或经济上的困难。

我们一如门徒喜欢沉浸在众人对耶稣的掌声,只想要见证或分享耶稣施展神迹的风光与荣耀,却很少愿意忍受十字架的孤独与羞辱。

不过,只想当个八面玲珑、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也不是耶稣所示范的榜样。一如庄信德博士所说的,「耶稣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彼得对他的『好意』,不仅不珍惜彼得的情谊,还当众羞辱他,耶稣为何这样说话?难道耶稣不懂得人情世故?难道耶稣不明白彼得的真心相挺?」

庄博士认为:「耶稣绝对是爱彼得的!尽管如此,他与人所建立的「关系」,不能逾越他与人建立关系的『目的』。因「耶稣要的不是一群能够『同理他』的人,耶稣服事的目的是呼召一群愿意『背十架』跟随他的人。这个标准,明显与今天教会领袖的指标相去甚远。」[15]

探讨至此,我们可以肯定耶稣这句「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不是认为彼得是撒但,也不单是对彼得的责备,而是对每一个不愿背十字架跟随主、体贴自己多过体贴神心意的基督徒的严肃提醒。

正如威尔金斯(Michael J.Wikins)博士所说的:「彼得此时思想的是人的道路,而非神的道路」,「彼得无疑认为自己是在保护耶稣,但耶稣在此认出他的宿敌正以一种崭新且更加危险的形式出现」。

「作为引诱的工具,没有任何东西比善意的朋友更加无坚不摧,因为他们关心我们的生活是否安舒,过于关心我们的品格」,而「耶稣即将向彼得说明,神的道路就是十架道路,这是神对他,也是对门徒所定的道路」[16]。

最后要提醒的是,尽管耶稣并不真认为彼得是撒但,但我们仍要注意《约翰福音》记载耶稣曾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约六70)。

耶稣在此或许也不是表示犹大已经如同真正的魔鬼,但值得基督徒警惕的是,因「管钱,常盗用公款」(约十二6,现代中文译本)的犹大最后仍因自始「不信」(约六64)且持续悖逆、不愿回转,走到出卖耶稣,至死没有悔改的地步。

真的基督徒一如彼得,即使有一时的无知或软弱,但不会始终选择体贴人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的决意不顺服神的计画与旨意。愿「撒但,退我后边去吧!」这句爱的责备让您我有所醒悟,不要被违反神心意的决定一再牵引并塑造,最终一如魔鬼的刚硬悖逆,走到没有悔改可能性的田地!




[1] 叶雅莲博士,《天道圣经注释:马可福音(下) 》,天道书楼,2016,页21。

[2] 陈凤翔老师,〈网路带来的多译本时代与原文读经运动〉,信望爱电子报,2018-11-04。

[3] 陈惠荣&胡问宪,《证主21世纪圣经新释Ⅱ(何西阿书-启示录)》,福音证主协会,1999,页983。

[4] 张略&黄锡木博士,《奔走风尘的仆人:马可福音析读》,基道出版社,2003,页176。

[5] 蔡梅曦博士,《马太福音释义》,腓利门实业,2014,页185。

[6] 张永信博士,《天道圣经注释:马可福音(下) 》,天道出版社,2010,页21-22。

[7] 钟志邦博士,《中文圣经注释第二十九卷:马可福音》,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年

[8] 曾思瀚&邓绍光博士,《马可福音:叙事鉴别与神学诠释》,基道出版社,2016,页284。

[9] 葛雷格.博德(Gregory A Boyd)教授&爱德华.博德(Edward K.Boyd) ,《信心的跳跃:怀疑论父亲与神学教授儿子的30封真实心灵书信》,宇宙光,2023(二版),页59。

[10] 加尔文着,钱曜诚牧师校订,《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下)》,加尔文出版社,2011(二版),页974。

[11] 加尔文着,任传龙译,《麦种基督教要义》,美国麦种传道会,2017,页853。

[12] 大卫・加兰(David E.Garland)博士,《马可福音(卷下)》,汉语圣经协会,2016,页401。

[13] 达雷尔.博克(Darrell L. Bock),《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第十一卷下:马可福音》,恩道出版,2017,页144。

[14] 孙宝玲博士,《马可福音:福音之始》,明道社,2011,页261。

[15] 庄信德博士,〈马可福音灵修笔记-八〉,2017-01-08。

[16] 迈克尔.威尔金斯(Michael J.Wikins)博士,《马太福音(卷下)》,汉语圣经协会,2016,页681。

【延伸阅读】:
叶子乃为医治万民,新天新地是否还有疾病?兼谈「义人临死,有所投靠」
恨自己的家人?
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