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拉思想起》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教會音樂:聖乎?俗乎?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一、前言:

十四世紀除了宗教用途的聖歌外,一般的世俗音樂在中世紀時期也日漸發達,這種音樂興起於騎士之間,然後再擴張到百姓社會。世俗音樂的內容其實大部分還是與宗教有關,只是不在教堂裡演出,作者大部分是一些沒落的貴族,後人稱之為遊吟詩人(英、法Troubadour, 德Minnesänger, Meistersinger)。當時的音樂宗教音樂超過百分之八十。到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約佔百分之五十,到古典樂派時世俗音樂超過百分之八十,然而到浪漫樂派時世俗音樂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

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數量遠超過世俗音樂,但是宗教音樂向世俗音樂借用曲調的例子卻是不少,這種把別人的歌曲拿來在自己的作品的方式稱之為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比方,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的宗教改革清唱劇作品八十號(Cantata no. 80, BWV 80),用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的聖詩,EIN FUSTE BURG (上帝作咱安全要塞) 做為定旋律 (聖詩 603首,1964年版320首)。這首清唱劇總共有用到這首聖詩四次。上期提到,文藝復興時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謠武裝人 (L'homme armé) 是世俗音樂當中最有名的定旋律,這首曲子自從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共有約四十首作曲家用這曲調寫作的宗教音樂作品傳世。其中以Erato 唱片公司出品的L'homme armé 1450-1650:Music of War and Peace 這張CD為代表,這張CD總共收集和這個旋律或戰爭與和平有關的十四位音樂家的十六首作品,包括:原著(作曲家已不可考)、莫頓 (Robert Morton, 1440-1476)、顧第美 (Claude Goudimel, 1514-1572)、加布里埃利 (Andrea Gabrelli, 1520-1586)、拉索 (Roland de Lassus, 1532-1594)、柏德 (William Byrd, 1543- 1623)、蒙台維爾地 (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舒茲(Heinrich Schütz, 1585- 1672) 等。

Josquin: L'homme armé Masses所有用這首固定旋律所作的曲子中最有名的作品是尼德蘭樂派的耶斯昆 (Josquin Des Prez, 1450?- 1521),所寫的Missa L'homme armé。在這古樂領域中,Gimell是很特別的,它的唱片全由Peter Phillips指揮的The Tallis Scholars 演出,這張是最佳選擇。

二、宗教改革時期:宗教改革大師音樂觀

宗教改革時,當時新教的領袖有三個人物,對音樂之觀點略為不同,因而產生以後他們的教派對於宗教音樂之發展的影響。

一、慈運理:反對音樂在禮拜中使用。因此在瑞士的教堂裡,所有的管風琴全部拆除,只留下蘇黎世的一座而已。

二、加爾文:

加爾文對有世俗傾向的宗教音樂十分不滿,反對在禮拜中使用樂器,他認為音樂具有一種神秘和幾乎難以置信的感人力量,是上帝為著世人的娛樂而賜給人。他強調要把精力放在歌詞而非旋律上,於是下令拆除瑞士境內所有改革宗教會的管風琴,只留下Zurich一座管風琴。他創立了一種以詩篇為主的音樂體裁,又稱作韻文詩篇,旋律簡單,近乎朗誦,以免沉迷於旋律而誤入歧途,歌詞為法語的經文。

三、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認為音樂是上帝所賜最美的禮物之一,它的地位僅次於神學。同時致力於聖詩的創作。會眾應藉著唱詩來回應並頌讚上帝,他改良聖樂形式,改拉丁文為母語德文,歌詞以聖經為本,讓旋律回歸簡單 有彈性的形式,稱為 choral,就是我們現在用的聖詩。(請見Schalk, Carl ed., Key Words in Church Music, pp. 334-337)。路德的聖詩曲調作品中的來源有以下數種:

葛利果聖歌合適的部分節奏化,予以編曲 (VENI CREATOR, 172首, 1964年版154首)。

聖詩採擷古代德國傳來的非禮儀性的宗教民謠叫做Leisen (NUN BITTEN WIR DEN, 1964年版217首) 。

拉丁宗教音樂 (Cantios=Latin Spiritual Song):QUEM PASTORES (1964年版88首)、IN DULCI JUBILO (1964年版93首)。

世俗歌曲 (Contrafection=contrafactum):PASSION CHORALE, (89首、1964年版110首、INNSBRUCK, (414首、1964年版375首)。這些歌謠有些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比天主教教會音樂更為活潑。

創造新的旋律:路德不但自己寫音樂也寫歌詞,聖詩 603首 (1964年版320首)上帝是我安全要塞 (EIN FESTE BURG)[1]。他還鼓勵信徒創作聖詩。

因為路德對於旋律的要求並不像改革宗的領袖如此嚴峻,所以造成已後德國路德會的作曲家有非凡的成就。

三、韻文詩篇 (Metrical Psalms)

改革宗的聖詩首先由,莫洛特 (Clement Marot, 1497-1544) 把詩篇翻譯成法文韻文形式,於1539年完成17 首,1543年莫洛特出版 50 首,卻不幸於1544年去世。比札 (Theodoer Beza, 1519 -1605) 繼續翻譯的工作,他於1551年、1554年、1562年共出三版「法國詩篇集」(French Psalter),又稱為「日內瓦詩篇集」(Genevan Psalter),共有 125個曲調,其中有70首由布爾喬亞 (Louis Bourgeois, c1510 - c1561,聖詩508首) 。他也是日內瓦詩篇的音樂主編。韻文詩篇因加爾文特殊的詮釋,達成簡單、樸素的目標。三年後古德梅(Claude Goudimel)譜上四部和聲,讓日內瓦韻文詩篇更加流行。不久日內瓦韻文詩篇被翻譯成歐洲多國語,流傳極廣,影響英國聖詩發展。而這些曲調全是宗教音樂,在這些曲調亦有被借用,被借用的大部分是宗教音樂,只有一首是世俗音樂,就是日內瓦詩篇集第42篇。

四、重要宗教 Vs. 世俗音樂欣賞:

I. PSALM 42: 這首曲子選自日內瓦詩篇集第42篇,曲調名稱為PSALM42。

這曲調由布爾喬亞 (Louis Bourgeois,c1510 - c1561) 作曲。他不但是我長老宗和歸正教會最重要的作曲家,也是日內瓦詩篇的音樂主編,日內瓦詩篇集共有 125個曲調,其中有70首。日內瓦詩篇集後來廣為流傳,並譯成歐洲各國文字,甚至影響到英國聖詩發展。日內瓦詩篇集奠定了新教教會音樂的典範。Bourgeois生於法國巴黎,1541年時跟加爾文(Calvin)到瑞士的日內瓦任教會詩班的指揮,1545年長執會任命他接Guillaume Franc (d. 1570) 之職位,擔任St. Pierre 和St. Gervais兩間教會樂長詩班的指揮。1557年離開Geneva,但1561年之後下落不詳。

這首曲調配上由德國牧師、詩人Johannes G. Olearius (1611- 1684) 按以賽亞40:1-8寫成Tröst¬et, tröst¬et meine Lieb¬en (安慰我的百姓),這首英文譯為Comfort, comfort ye My people。Au¬gust of Sach¬sen-Weis¬sen¬fels 公爵指派他為宮廷主任牧師。

德國作曲家Johann Hermann Schein (1586-1630) 的Cantional (1615, 1645) 首先用Freu dich sehr o meine Seele這個德文首行為曲名。這首聖詩是宗教音樂,後來許多作曲家引用這首聖詩讓這首聖詩很通行。其中用於宗教音樂的有: 顧第美 (Claude Goudimel, 1514-1572) 的四部經文歌、馬勒夏爾 (Samuel Marechall, 1554-1640) 的管風琴曲、荷蘭改革宗大師史維林克 (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 1562-1621) 以此寫為管風琴變奏曲。

前文提到,由於慈運理和加爾文並沒有提倡音樂,反而扼止音樂的發展,因此在教會音樂的領域中,除了天主教音樂之外,新教音樂大多是路德會的音樂家及少數聖公會的音樂家的天下,其中夾雜一些東正教的音樂。長老宗在教會音樂的領域幾乎缺席。能代表長老宗的音樂家只有前面所提的布爾喬亞和顧第美等少數幾位。而荷蘭的史維林克是我長老宗重量級作曲家,且影響深遠。他生於阿姆斯特丹,在阿姆斯特丹為城市教堂管風琴師,1621年去世於阿姆斯特丹。荷蘭人為他豎立雕像和巴哈、貝多芬並立在阿姆斯特丹皇家管弦樂廳(Concertgebouw)門口。斯韋林克使風琴擺脫為枯燥韻律詩篇伴奏成極具表現力的樂器。斯韋林克為管風琴創作大量的toccata,自由的fantasia,他的成就之一是引複音入風琴,是聲部相互模仿曲,是賦格的初級形式。他寫了很多聖詩主題變奏曲 (variation)。

史維林克影響北德管風琴家,後來北德管風琴大師,不是出自他的門下,就是和他的學生很有淵源,他的學生夏伊特 (Samuel Scheidt,1587-1654) 把史維林克的風琴聖詩進一步發展,確立了風琴在路德儀式中地位,而漢堡的夏伊德曼 (Heinrich Scheidemann, 1595-1663則把他的幻想曲與聖詩結合。漢堡的普雷托流士 (Jacob Praetorius, 1586 – 1651) 和夏伊德曼傳給學生威克曼 (Matthias Weckmann, c1616 - 1674)。從舒茲到巴哈,威克曼和巴克斯泰烏德 (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 友好,而巴哈從巴克斯泰烏德那裏模仿其技巧 (見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v. 27, p. 200)。當然史維林克也因此而傳至巴哈。史維林克之後的150年德國風琴音樂,幾乎在他的創作模式下發展的,從藍肯 (Johann Adam Reinken, 1623- 1722),巴克斯泰烏德,盧比克 (Vincent Lübeck, 1654-1740),貝姆 (Goerg Böhm, 1661- 1733),傳到巴哈的風琴音樂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峰。巴哈形式仍有史維林克的痕迹,如:聖詩幻想曲 (chorale fantasia),利切卡爾 (ricercare),賦格以及聖詩主題卡農和變奏曲。

除了管風琴曲之外,史維林克還有全部詩篇150首的作品。史維林克在1604年至1621年之間,把一百五十首詩篇作曲,分成四冊出版。荷蘭出版的史維林克詩篇全曲共十二張CD DE PSALMEN DAVIDS (12 CD’S),可惜在Amazon網站卻找不到。在史維林克所有的詩篇當中最有名的是詩篇一百三十四篇 (聖詩230、1964年版34首,也是頌榮 386, 392首、1964年版508首)。在Conifer Classics的 Sweelinck, Pseaumes de David的CD中的第十軌就是詩篇一百三十四篇。

史維林克之後有的音樂家,有:普雷托流士 (Michael Praetorius 1571- 1621) 為此曲所寫的雙四聲部合唱管附弦樂伴奏、克魯格 (Johann Crüger, 1598-1662) 聖詩、貝姆 (Goerg Böhm, 1661- 1733) 十二段為管風琴的變奏曲 (12 variations of Freu dich sehr o meine Seele)、泰雷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 1767) 用在受難曲 (The Blissful Contemplation of the Bitter Passion and Dying of Jesus Christ) 的16樂章。巴哈 (J. S. Bach, 1685-1750) 清唱曲 BWV 13, NO. 3, BWV 19/7, BWV 25/6, BWV 30/6, BWV 32/ 6, BWV 39/7, BWV 70/7 & BWV 194/6都用這旋律。

Bach之後有很多作曲家引用,他的管風琴高足克雷布斯 (Johann Ludwig Kreb, 1713- 1780) 用在他的管風琴幻想曲當中,奧雷 (Johann Christoph Oley, 1738- 1789) 的管風琴前奏曲,林克(Johann Heinrich Christian Rinch1770-1846) 的管風琴七段變奏曲都是用這個旋律。雷格Max Reger(1873-1916)管風琴前奏曲作品(op. 67, no. 11)和管風琴幻想曲作品(op. 30),德國另一作曲家Karg-Elert, (1877-1933)的管風琴即興曲作品(op. 65, no. 5) 。

浪漫派的作曲家中,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和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把這首曲調改成世俗音樂。Schumann在兒童鋼琴曲集 (Album für die Jugend, op. 68) 中的第四曲和四十二曲的聖詩用此旋律。李斯特因瑞士美麗的自然風光,給李斯特許多創作靈感。他於1835-1836年所作的鋼琴曲集《旅行者劄記》(Album d'un Voyageur, S156) 中第六首詩篇(Psaume)用此旋律 (待續)。

註[1] 一說路德擷取其他作品做成,其中有,來自葛利果聖歌、法國香頌等 (見Glover, Raymond F., Editor, The Hymnal 1982 Companion, v. 3B, pp. 1281-1288)。不論如何現在聖詩都註明是路德之作品。

●林皙陽:美國長島台灣教會(Long Island Taiwanese Church)牧師,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業餘音樂愛好者。

【延伸閱讀】:
只訓練卻不上場
流浪者之歌
《彌賽亞》神劇的安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