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魯思翁 2003.12.14
我們常講藍色代表憂鬱。憂鬱是一個以情緒為主的一種病症。神賜給人類有意志力,故我們或多或少對本身的情緒有控制、調節的力量。但對於一個憂鬱症的患者,在某些層面他可能就沒有辦法控制,他會一直沈浸在情緒裡面。而有時患者連自己也不會感覺到改變或不會表達改變。這通常要和他過去的行為作比較的如:過去很內向,最近變得活潑多話,我們會懷疑是否有躁症傾向(是憂鬱症之相反)。反之過去外向最近內向,則需檢查是否有憂鬱症的發生。
外觀、想法和知覺
以外觀看一個憂鬱病人彎腰駝背坐在那、頭低低,和他談話也面無表情和動作,與躁鬱相比的話,憂鬱病人是對外界無反應。所以從行為學來看有兩種可能,一是以談話情緒方面為重點,包括:心情低落、悲觀、絕望、想哭……,這是較不動的。而第二種則較易焦躁、激動。
在想法方面,會有負面的想法出現,如:世界沒希望、太陽不出來了……。也會覺得有失落感、罪惡感,如:航空失事,其實跟他毫無關係,他卻會找出某一天,當初他如果怎麼做可能會救許多人,而感到難過。如果病症嚴重可能會達到妄想的程度,甚至會有自殺的想法、愧疚感、罪惡深重。可說是因憂鬱症而產生的妄想。但並非所有的妄想都和憂鬱有關,憂鬱是較自責型、內設的。而有些則是與情緒不一致的妄想,如:有人不敢小便,因怕小便會淹沒全世界。有些是有思考的障礙,思考速度慢下來甚至中斷,嚴重的可能演變到所謂的呆僵,不吃不動的地步。
意識能力和注意力
再來提到知覺,知覺指五官反應,憂鬱病人常會聽到好像有人在叫他,若是他聽錯,並不是在叫他,這屬於錯覺。但另種情形是根本沒有叫他,他認為有人叫他甚至在罵他,這就是幻覺了。
再者是意識和注意力,這是較無問題的,意識不清楚了可能就要看別科。所以,他的意識是好的,只是反應較遲鈍,有些患者反應好像得了癡呆症一樣。而記憶力基本上他們也是好的,只是反應較慢,沒以前快且較健忘,這並不是癡呆,而是假性癡呆,往往憂鬱症好了,這一切又會恢復。這與真正年紀大、退化是不一樣的。
另有一種是生理上的變化,就是失去興趣與樂趣。真正嚴重的時候是沒有自殺能力的,因無精打采、疲倦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治療後,他力量精神有些恢復時是最危險的,因為他的思想是最慢好的,所以一旦他有力量,他還是覺得絕望,就會自殺了。缺乏動機,做事情都要有動機,但他猶豫不決,無法作決定。因為社會功能有三種:一為角色、一為人際關係、一為娛樂閒暇,因此面對上述的三種社會功能,尤其憂鬱症患者的判斷力差,常是負面的,覺得自己很糟糕,以上三種社會功能,會有負面錯誤的判斷。
病因的層次
對很多精神疾病來講,包括憂鬱,目前病因都不曉得,所以會有很多理論產生,各家說法不一,很難確定何者為真。當然不可能找出一個病因,只是找出這些因素的互動關係。以基督徒來說,可能有靈的互動因素在其中,但科學是較不探討這些。以生理因素來說,他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有減少,也有一些是神經內分泌的改變。但為何這樣改變卻不知道。還有一種是睡眠異常和腦波異常。以遺傳方面來說,有家族研究、 領養研究、雙胞胎研究等。以家族研究來講,提到一等親,若家族中有嚴重憂鬱症,那他的一等親內,1.5~2.5倍有患此症的可能。因此,這是有遺傳因素在裡面的,但這是一項統計,不可用於個案上。領養研究則是有憂鬱症的父母的孩子送去給別人領養是否會患此症,還是純粹環境因素使然。雙胞胎的研究,因同卵所以同樣生病機率可能到50%,而異卵則降低至10%~25%,這就是說可能有遺傳的因素在裡面。本文所討論的是心裡遺傳和生理社會,目前是互動的,如生活事件和環境壓力。但第一次發病常和事件有關,但往後就不一定了。其中自我個性、依賴、歇斯底里較易有此病,但有的只是個現象並非絕對。而以前弗洛依德等的理論也像瞎子摸象,純粹理論仍不是真正病因,只是提出一些解釋。認知方面,認知是說對現象有錯誤扭曲,如以偏概全。以上所提是病因的層次。
治療方法
目前我們會以症狀作治療,病因不是最重要。就治療來講有四個考量的因素的:一是安全:如住院的考量,是否能自己照顧自己?或是否會有傷害自己的行為?支持他的外在團體是否缺少等。二是完整的評估:身體是否有別的疾病等。而我們治療第一個步驟是緩和解除病人的症狀;第二個步驟是使用藥物預防其復發。再過來是提到心理社會治療,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藥物加上心理治療。有些是要用精神分析治療或針對其某方面去治療,如行為、婚姻等。
憂鬱症患者需要家人及朋友的支持,給予他們幫助,去學習重新適應社會功能,成為一個快樂健康的現代人。
本專欄與路加傳道會網站合作。
【延伸閱讀】:走過精神科
從病例到敘事 ——《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的生命書寫
憂鬱症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