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榮德 2004.11.21
台灣近幾年來的經濟成長,吸引了世界的注目。新的科技與設備不斷的引進,而為了讓機器廿四小時不斷的運轉,採取輪班制的工廠也愈來愈多,另一種新的上班族於焉產生。
個案一:
阿明退伍後,經同學介紹到一家紡織廠工作。因工作需要,阿明每三週就有一週必須上大夜班(晚上十一點到早上七點)。今天是星期日,阿明剛好上完一週的大夜班輪到休假。但是阿明那裡也不想去,每次上完大夜班,阿明就會覺得全身疲累不堪,祉想好好睡上一覺,而且最近上腹部常常會疼痛,餓的時候更明顯;很奇怪的是吃點東西後就覺得舒服多了。醫生說是十二指腸潰瘍,除了吃藥外,三餐飲食要正常,才能避免惡化。
個案二:
阿彩,卅五歲,國中畢了業,便到一家電子工廠當女作業員。結婚後辭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最近夫婦倆好不容易貸款買了房子,為了貼補家用,而且兩個小孩也都上了小學,阿採就在新家附近找了家工廠上班。這家工廠也是三班制。每次輪到上小夜班或大夜班,阿彩就開始傷腦筋。不但沒辦法好好料理晚餐和小孩上學需要的東西,下班回來,小孩不是睡了就是上學去了。最近又聽老師說老大的作業常遲交,課業也有落後的情形。兩個小孩好像也愈來愈瘦了,看著熟睡中的兒子,要不要繼續上班呢?阿彩有點茫然了。
經過長期的適應,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如體溫、內分泌等,循著一定的週期(約廿四小時)規律的變化。這種變化我們稱之為生理時鐘。幾千年來人類也就在生理時鐘默默的牽引下,過著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生活。
然而在廿世紀極度工業化的今天,為了技術上(如鋼鐵廠)、經濟上(市場需求)及社會的需要(醫院、警察局);迥異於以往農業時代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輪班工作方式不斷的增加。輪班制度下,工作人員身心所受的衝擊都比白天工作者來得大。而輪班制工作人員的健康問題也愈來愈受重視。這也是本文以下要討論的主題。
輪班制度對工作人員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大約可分兩部分來說明。
一、工作時間與生理時鐘衝突
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人體有100種以上的生理與器官功能,循著大約24小時的週期做規律的變化。在輪班制度下,工人的生理時鐘常受不規則的工作時間干擾,而且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晝夜顛倒的情形下,適應速度的快慢也不盡相同。於是造成整體的生理功能失調,而反應在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與身體健康上。
1. 工作效率下降:由於工作性質不同,不同工作在一天24小時的效率也不一樣。根據國外現場調查顯示,在加工或製造業的生產線上,工作效率在午夜12點至清晨6點,及午後1點到3點最低。
2. 睡眠障礙與疲倦:根據國外不同的調查顯示,相對於白天工作人員的10%~40%,有10%~95%的輪班制工作人員,與35%~55% 經常性夜間值班的工作人員;發生睡眠障礙的困擾。而另一項對1230名工人所做的研究指出,平均睡眠以值大夜班的工人最低(6小時)。而夜間睡眠則以值早班的工人(上午7時到下午3時)最低(7小時)。值夜班的工作人員不僅平均睡眠較短,白天的車輛或家中小孩製造的噪音,都會影響睡眠的品質。因此,夜間值班的工作人員需要更多的睡眠來恢復疲勞。惡性循環的結果,往往造成在職完一輪(通常是一週)的大夜班後,工作人員變得疲累不堪。
3. 食慾減退與消化道疾病:食慾減退是輪班制工作人員常有的現象。同睡眠問題一樣,相對於白天工作人員的5%-30%,有20%-75%的三班制工作人員,及40%經常性夜間值班的工作人員,發現食慾減退的情形。由於以上兩種工作人員常需在正常飲食習慣以外的時間用餐,而夜間工作又常常只能吃冰冷的食物,這都會使工作人員的食慾減退。長期的飲食不正常及食慾不振,往往使消化性潰瘍發生的機率大增。根據國外調查顯示,需要夜間輪班的工作人員有 2.5%-15%有消化性潰瘍,而白天工作者則只有0.3%-7%。
二、作息時間與社會環境脫節
輪班工作人員的工作與休閒時間,常與社會正常作息時間脫節。因此輪班制工作人員,除了常常無法與家人或朋友保持正常接觸外,也失去正常參與社交活動及繼續接受教育(如補校、夜間大學)的機會。而女性工作人員在夜間上下班,除了交通與安全的顧慮外;如同個案二阿彩的例子,小孩上下學的照顧是個大問題,萬一再加上孩子病了,則輪班工作的母親身心所受的壓力更大。
那些人較不適合輪班制的工作?
從上文可以概略的了解輪班制度對工作人員造成的衝擊。雖然影響的大小會因個人的人格特質,生理心理適應能力,家庭的結構,婚姻的狀況等而有所不同。目前的研究工作,仍無法指出那些人較能適應輪班制度的作。但是,下列這些人最好避免從事輪班制的工作,以減少病情惡化的機會。
1. 消化道疾病患者:不正常的飲食時間與時與低落,再加上心理壓力,都會使消化道疾病惡化。所以有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性潰瘍的患者,應避免從事輪班制工作。
2. 慢性睡眠障礙者:這些人在值完夜班後,常因白天的噪音而造成他們在白天更難以入眠,而使症狀惡化。
3. 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過高的人:有上述症狀的病人,規律的飲食與服用藥物極為重要。而在輪班制度下,常無法正常的進食與服用藥物。
4. 癲癇病人:睡眠不足與疲勞,會使癲癇發作的次數增加。
5. 有精神症狀患者:這些人心理調適能力較差。尤其是憂鬱病人,他們的症狀常在睡眠有障礙後發生。
6. 心臟病患者:心臟病患者生理調適能力較差,而疲勞與睡眠不足則會使心臟病況惡化。
7. 夜眠或有嚴重視力缺陷患者:夜間工作雖然有用照明設備,但其兆明亮度與範圍不如白天。有上述視力缺陷的人在夜間工作,發生意外的機會增加。
如何改善輪班制度的工作環境?
輪班制度在目前仍是趨勢,而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太可能完全取消。那麼,改善輪班制度的工作環境,應是當前較實際,而且對輪班制度做人員較為有利的方法。
1. 健康檢查:職前健康檢查可以篩檢出比較不適合輪班工作的人員,在工作滿12個月後,再對工作人員做第二次健康檢查,可以大約評估輪班制度對工作人員的身心、家庭及社交活動的影響。做完第二次健康檢查後,例行性的健康檢查,一般的建議如下:
* 小於25歲:每2年一次。
* 25至50歲:每5年一次。
* 50至60歲:每1年到1年半一次。
* 大於60歲:每1到2年一次。
2. 增加休假天數:特別是針對值完大夜班的工作人員而言,增加休假天數可以有較多時間讓生理時鐘恢復,並與家人、朋友相處。
3. 提供夜間熱食或熱食設備:夜間輪班的工作人員,除了常需再正常飲食時間外用餐,若常吃冷食,容易影響食慾,甚至引發消化道的疾病。廠方如果能提供熱食(清淡的熱食更佳)或熱食設備,則不但可以改善工作人員的上述問題,也可間接的提高工作效率。
4. 改進輪班方式:採取下列幾項原則來安排輪班的時間,可以減少輪班制對工作人員身心的衝擊。
* 連續夜間輪班的時間最好少於一週,而且輪班的工作時間最好能少於早班或午班的工作時間。
* 值完一輪夜班後〈國內通常是一週〉,能有連續兩天的假期讓工作人員身心充分恢復。
* 輪班方式以順時間進行,例如輪完早班後,接著以輪小夜班較佳。
* 輪班順序規律化,不要隨意調動,而每一輪工作的天數不要太長,根據國外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工人喜歡較短的輪班天數方式。而且在這種較短天數的輪班制度下,工人對工作的滿意度也較高。
* 允許有特殊需要的工作人員,如家中有小孩的婦女,需上夜校者,再安排輪班時有一些彈性。
本專欄與路加傳道會網站合作。
【延伸閱讀】:與家人過聖誕
睡眠環境學
睡眠障礙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