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三育四集》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不一樣的十五歲──陳慧潔的故事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曾應邀參加TEDxNTHU的年會,作開場的第一個講員。在四百位大學生面前,我直接以「台灣青年未來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作主題挑戰他們。

在面對許多環境、能源、糧食與教育等等接踵而至的問題時,已經屬於少子化世代的年輕人其實擔負著遠甚以往的責任。菁英學生不能再只以追求自我安逸生活作為人生目標,需要更多地協助其他同輩,並貢獻所學與熱情於社會上更多的人。後來幾位來自中央研究院的學者與青年創業楷模的分享也的確不約而同地反映到這個問題的不同層面,並提出他們的看法與經驗來激勵聽眾。

巧遇「不一樣的十五歲」

但是在幾乎整天的會議裡,所認識的人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一位來自宜蘭的「小妹妹」,陳慧潔。我從未看過一位十五歲的「小孩」能在年齡大她好幾倍以上的諸位「院士」、「教授」或「老闆」面前能有這般靈活清晰卻又熱情大方的應對,甚至比大部分我所看過的大學生都還要成熟穩重。我想如果我們的青少年都可以被教育成這樣,那台灣的未來應該就不需要擔心了。所以,我想就當天與她的談話所得並在網路上找到關於慧潔的資料,簡單地整理如下,分享給大家。



家裡所學到的更多

陳慧潔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陳伯杰先生原是建築設計師,十三年前回到台灣後就在宜蘭縣五結鄉牧養教會。但是這個人數不到一百人的小教會卻與台灣絕大部分的教會很不一樣。除了一般關懷探訪與教會教導的工作外,陳傳道夫婦更鼓勵會友參與或組織各種層面的社區服務活動,涵蓋社區弱勢孩童課輔、社區電腦教室、室內攀岩­場、高空體驗場、青少年長短期安置,簡餐咖啡廳,甚至讓教會成為可辦理營會的住宿地點。他們目前在募款籌建中教堂可能也是台灣第一家通過綠建築的教會,自備4座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熱水器呢!

在這樣的家庭與教會氛圍下,陳慧潔的父母當然也是特別重視孩子的品格教育。由於現在教育制度無法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所以他們選擇讓四個子女都在家自學,以自己服事上帝與服務人群的生活來教導孩子應有的品格教育與生活技能(甚至包括煮飯作菜呢)。有次他一個朋友把兩個小孩放在家裡住兩個星期,回去甚麼家事都會作也樂意去作。

由於陳家四個女兒都是在家自學,只有姊姊因為當時法令的關係到了高中必須轉進一般學校,這樣的決定在一開始就受到親友都極力反對。但陳伯杰回想起來說:「我就是沒法接受用考試來做學習手段」。他認為學習應該很快樂並且有親身參與的體驗才能有長久的影響。只是背誦一些知識不但一點創意都沒有,也很容易被時代淘汰。更何況現在電腦網路非常方便,他希望孩子學到的是能帶著走的能力:不但有創意,更能夠將創意落實為具體方案來解決問題、服務社會。學科方面的教育就由她們夫婦倆人分工合作,再請來教會朋友來協助英文與音樂等部分,以自由開放的學風取代填鴨式教育。現在家族其他的人都誇他把孩子教得真好。

投入公益勇往直前

慧潔從小就在教會所辦的課輔班中與其他弱勢家庭的孩子一起長大。大約在九歲的時候開始發想自己所要作的服務。那時她還沒離開學校,卻注意到學校的營養午餐常有許多剩餘,不能拿來幫助他人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在得到學校當局支持下,她與教會的孩子們發起少吃一口飯的活動,讓學校營養午餐能夠裝個十餘個便當,在當天中午就由這些孩子送到學區裡面的獨居老人家中,一方面減少廚餘,也更能表達關心與愛心。就這樣,慧潔進入了公益活動,開始與其他孩子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在家自學後的每年夏天,她們都會參與基督教救助協會所舉辦的救助挑戰營。參與的條件是需要為弱勢家庭募款達二萬元。這個數字對於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來說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是慧潔當時就毫不猶豫地拿起畫筆來寫字畫圖,抱起個紙箱上街募款。她先想出一兩句口號帶頭,然後再教其他的孩子。雖然宜蘭地區比起台灣其他都市可能並不富裕,但是人心卻溫暖許多,也得到不少支持。

街頭募款三年後,慧潔覺得這樣的方式可能需要有所改變,於是想用辦音樂會方式來作。可惜2009年那次因為沒配合好羅東夜市開始的時間,一群小學生唱唱跳跳一個下午竟然沒有募到半毛錢,的確令她們感到不小挫折。一直在旁邊觀察並不主動干涉的陳爸將這一切事都看在眼裡,因為他知道這群孩子總是需要經過這些失敗才可能真正認識到甚麼叫作公益:除了一時的愛心之外更要有契而不捨的毅力面對挑戰。這六年來,他們總共募集了超過三十萬的經費投入對當地弱勢家庭的協助。實在難以想像這竟會是一個孩子從9歲到15歲生命經驗。

籌辦音樂會為東非饑民募款

2010年她在網路看到國立體育大學老師謝智謀的文章,描述在東非遇到一名年僅九歲妓女的故事。他問那女孩為何要做這事,而那女孩卻說,當妓女會得愛滋病,但可多活幾年;若不作就沒錢買食物,十天後就會餓死。看到這樣的故事,令陳慧潔感到相當震撼,就決定起身特別再跨越國界,為東非飢荒的兒童募款。

當慧潔向一些人或單位募款時,對方得知她年紀這麼小,都很驚訝,甚至以為她是詐騙集團。譬如她曾到附近一個滷味攤募款,老闆懷疑她是騙錢的孩子,就與她爭論了三小時。最後對方在半信半疑間只捐五十元,還要索取捐款憑證。但是後來她所作的服務與募款上了電視後,那位老闆親自到家裡來送上三千元的奉獻,也表明不需收據或憑證,因為他相信慧潔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事後不僅與她變成好朋友,有時去消費甚至會算她免費呢。

慧潔也曾打電話向百貨公司借場地辦音樂會,邀請知名樂團參與演出。當對方知道她的年齡時,直言「快昏倒」,但最後還是免費提供場地。那次為東非舉辦的音樂會的日子剛好遇到有颱風要過境宜蘭,大家辛苦的事前籌畫幾乎看來要付之一炬。但是透過教會的禱告網在前幾天急切的呼求,一方面希望能放到颱風假可以讓更多人來參加音樂會,但又不希望颱風的影響太大,讓演出被迫取消。還好上帝幫助他們,不但有放假,且演出前的風雨極小,使得一切進行都很順利。

類似這樣為東非舉辦的音樂會已經有三場了。直到去年,她為展望會東非飢荒所舉辦募款音樂會,場地、節目、宣傳樣樣來,短短2小時內就募得4萬7千元。三年總共募集了五萬七千元,購買2250公斤白米送到東非。陳慧潔不認為這是因為她個人的能力:「只要幾百元,就可以認養一個非洲小孩...我願意去做而已,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只是看他們願不願意去做。」

不可叫人小看年輕

2012年底,她為了呼應世界展望會每年所舉辦的飢餓三十活動,更將這樣的活動擴展到宜蘭來舉辦。結果整個活動是由一個不到十五歲的國中小女孩領導宜蘭縣的三個高中的社團來參與完成,讓這些參與的大人與青少年學生也覺得不可思議。她常以《聖經‧提摩太前書》的一句話自勉並鼓勵其他青少年:「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這樣的豪情與企圖心,正是我們現在溫室中長大的青少年最為缺乏的。

除了她自己所發起的活動,慧潔也參與其他機構所舉辦的募款或公益活動。憑藉著她豐富的第一線經驗與孩子般單純直覺的熱誠,她不但與許多策劃的大人們平起平坐地討論活動設計,更常提出許多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點子或作法。若是需要站上台前,她也能掌握分寸、毫不扭捏地自由揮灑熱情,鼓勵所有的聽眾。一些大學裡的社團甚至通識課程也開始邀請她到學校裡向許多大學生分享經驗與傳遞感動。

成為公益天使

在今年有超過6500人參與的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選拔中,慧潔不但入選為最後三十位傑出志工,並且得到「親善大使獎」,與另一位得主代表台灣前往美國華盛頓領獎,並與全球青少年志工交流。這樣的成就如果在體制內的台灣中小學校,恐怕是辦不到的。

我很好奇的想問她將如何規劃自己未來的道路,她說還是會以公益活動為優先。高中三年還是會在家自學,一方面繼續已經有的公益活動,也同時要更多充實自己,希望以後能進到一些學校的傳播或新聞科系,將來才能善用所學為更多的公益活動製造宣傳的管道與資源平台。而她也提到以後也許會想創立一個類似Toms Shoes的公司。那是由一位美國設計師在阿根廷所設立的鞋類品牌,其宗旨就是不以營利而以公益為目的。每當顧客買一雙鞋他就送出一雙鞋到阿根廷與世界各地有需要的孩童手上,保護他們免得因為赤腳行走而感染重大致命的疾病。慧潔小小的心靈中盼望能將商業活動可以更有效地更直接地轉化為公益活動的經費,幫助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上帝的恩典。

後記

那天之後,我腦海裡一直浮現出以前擔任義工時所看過的國、高中學生的樣貌,怎麼樣也無法與我眼前這位小女孩並列在一起想像。許多人都說青少年的孩子很難管教,除了打電動、講電話與看小說外,兩眼幾乎都是無神的。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也許是因為我們自己作父母的觀念、也許又是因為種種社會大環境。但是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可能也是我們實在小看了他們,使得他們也把自己看小了。上帝所賦予他們的本能活力應是揮灑在這廣大的世界與社會中,而非被限制在狹小的書本與反覆記憶背誦的考卷裡。衷心希望以後還能聽到更多類似像慧潔與她的家庭這樣的例子,讓台灣的未來充滿更清新的盼望。

註:作者為大學老師。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

【延伸閱讀】:
轉系的思慮
悲慘世界
從死刑看人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