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語心鄉》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感激我遇見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很喜歡鄭伊健的一首舊歌:「靠向我身邊,你帶笑卻無言,在落寞情況,常贈我明天,縱會有辛酸,有了你我願擔起每天……伴我高低起趺、幸運及那失意天,並說多甘心及情願過每天。情懷是因你溫暖,衝擊於心裡邊,…….有緣碰見,仍留在我身邊,心真摰倍添、愛倍添……這段緣不知怎去講:『 感激我遇見!』」
 電影常有小孩或嬰兒參演而大賣,小嬰兒突然出現,引發無數笑話。電影模式通常是因一個意外相遇的小生命,先引發混亂,後生體會,生命因此得到啟發,至關係復和、生命有新機。

  電影《真心無戾》(1Tsotsi)也是一個關於蠱惑仔Tsotsi與小嬰兒相遇的故事,而「感激我遇見」這歌可以說是蠱惑仔Tsotsi的寫照。

■ 本性豈有不能移

  童黨、罪案、暴力等社會問題,往往由於人的內在需要未得滿足,而內在需要是因應價值觀產生的。所以,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必先改變其觀念,而觀念又建基於個人的價值觀。所以,人的價值觀改變,人才能改變。

  現代課程理論之父Ralph W. Tyler指出,影響及孕育學生價值觀念的方法一般有四種:

  第一:透過災難性的經歷,這些災難會在一段時間內強烈影響甚至改變經歷者的價值觀念;

  第二:以講授方式,灌輸道理,去影響和改變學生的信念。

  第三: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同化學生的價值觀,透過身的處環境潛移默化的過程,是最有效影響學生行為和觀念。

  第四:透過情感的效果以鼓勵(或打擊)某些行為和價值觀念。例如當學生對某些行為感到愉快和滿足時,便會對這些行為發展出熱愛的態度。

  Tyler認為第一種方法不宜採用,而第二種也不十分有效。而第三和第四種應是學校在設計學習過程時主要採用的方法。

  電影《真心無戾》(Tsotsi) ,正恰好印證了第異個方法,由環境去同化Tsotsi對自己的價值觀,透過他所處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觀念和行為。而第四個方法,與筆者及楊兆前醫生所鑽研的「感動治療」的心理治療法不謀而合。

■ 不信無愛更無望

  明報2006年08月20日星期日的一則報導:「英國機場截破恐怖襲擊計劃,保安隨即加緊戒備……連手提行李都不放過……嚴謹得讓人咋舌。這般銅牆鐵壁,竟然被一名十二歲小童突破。在無護照及登機證而能登上前往葡萄牙的客機。一名高級機組人員發現他沒登機證,但仍安排他坐下和享用飲品小食。然後溫柔的問﹕『Hey, what's your name?』」真令人感動!

  這時代一切都在挑戰人的警覺性。走在街上見有人走近,立刻警覺是否搶劫?非禮?警衛當值更要金睛火眼,留意疑人。從前司法制度的理念,在未被裁定有罪前,假設所有嫌疑犯都是清白的,要找出證據證明其無罪。而今天卻是先假設嫌疑犯是有罪,要找出證據好證明其真的有罪。防範愈多,人與人的互信也就愈減少。

  小如坊間出售的飲品,也要待署方檢定合格你才敢飲用,否則可能有危機。人人提高警覺性,小孩不再信成年人,老人不信陌生人,人民不信政府,因為國家元首也呃呃騙騙。可能只有小孩還能令人放下戒心,怪不得上述小事也令人感動成為新聞了。

  人與人彼此不再信任,無信何能付出?何況付出愛?那麼,我們的世界還有希望嗎?   

■ 潛藏意識的良知

  19歲的Tsotsi,是約翰尼斯堡一個小鎮內的童黨首領,他無名無姓無親無故,外號「蠱惑仔」。人如其名,「蠱惑」是他的事業性質與賴以生存的本能。在低下的社會階層,掙扎求存就要不擇手段。暴力、搶掠、殺戮,為了錢甚麼都可以。他對人已全無憐憫關懷,沒有愛,沒生命意義,更沒所謂人生目的。

  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是否就連人性、良知也都沒有呢? 

  蠱惑仔Tsotsi劫掠一個女人,槍傷了她更駕走她的汽車慌忙逃逸。忽然後座傳來蠕動聲,他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是一個小嬰兒,被他連車帶人劫走了。

  從不認為生命有價值的Tsotsi,只因無門路歸還嬰兒,終決定把嬰兒帶回家去。回到窩居,BB臭氣薰天了,蠱惑仔在手足無措下,拿出小刀來割開尿布,沒替換的就隨手拿起桌上的報紙來頂替。BB餓了,他找來煉奶,衛生也管不了,用手指沾在BB的嘴邊,只要BB不哭就行了,他要出門去「威」嘛。

  蠱惑仔回家時,屋內已哭聲震天。嚇死人了,放在紙箱的BB身上臉上全是螞蟻,咬得他嘴也腫了,原來BB沒擦嘴,煉奶引來了大群螞蟻。

  對著又哭又餓又臭的BB,蠱惑仔Tsotsi束手無策。他上街去脅持一個年輕寡婦千嬅,強逼她當嬰兒的褓姆,其實這是他濳藏的善良,使他善待嬰兒。   

■ 死灰復燃的愛火 

    轉變了的生活,Tsotsi從千嬅和嬰兒身上感受到愛與溫暖;嬰兒活躍的生命力,衝擊蠱惑仔,喚醒了他失去的感受與良知。他看著褓姆千嬅充滿憐愛地哺育BB,重燃他心靈中久已沉寂的感情,那久已遺忘的母親的愛。在感受中的濳移默化,慢慢地為他的生命帶出意義。     他回憶童年往事、母親的患病與死亡、酗酒及暴力的父親,造成今天的他。

  1952年代的南非,所有黑人必須有通行證才獲准於某些地區居住和工作。沒通行證的就只能用不法手段來生存。愛心與憐憫,人性與良知,也就在漆黑艱難的歲月中,淘空至消磨淨盡。Tsotsi就是其中一個。當Tsotsi注目千嬅與BB,他的眼神,充滿了他對母親的懷念與依戀,那久未浮現的愛與溫情,不知不覺地,已在Tsotsi心中重新滋長。  

  「無私的愛可以重整瀕臨崩潰的人心…….對於對方沒有任何的需求,只是單純的奉獻出自己的全部,這種利他的愛,就是百份百的愛!」(日本漫畫《談判少女》)無私的愛,即使短短幾句話,也可震動及瓦解人的心房。 

  Tsotsihi的轉變,你看到人性的善惡懸於一念之間。初生之犢雖然脆弱卻潛藏無限生命力和感染力,震撼了Tsotsi心靈,亦漸漸喚醒了他那已熄滅的心靈愛火。   

■ 有感而生的動心

  這Tsotsi,他一生的轉捩點有趣,是由一個BB開始。在渺小的小生命身上慢慢使他發生轉變。絕對軟弱的人,卻懷有莫大的力量,讓Tsotsi被吸引,漸進地打開通往他過去的門,讓他回到過去,在回憶的影像中重尋寶貴的親情、溫柔的母愛。

  血腥與沙塵滾滾,與在BB的臭奶味,是十分不協調的畫面,人與人之間的功利和爭奪毆鬥,與照顧弱小的情義,更是矛盾之極的對比,這卻是Tsotsi的真實景況。他就是在如此矛盾與吊軌中,產生他自己也想像不到的改變。

  其實人人所面對的也大同小異,生活在正邪,善惡,是非的夾縫之中,在以利益為大前提底下,要作選擇,談何容易。

  Tsotsi在犯案傷人後,把傷者的嬰孩帶回家,他在那褓姆照顧孩子中,心中受觸動,他回憶他也曾這樣被愛,被懷抱,天真無邪的嬰孩觸發了善良之心,這就是「感」,而隨之而來就是「動」。他的天良被喚醒,而產生動心,隨後就是行動的抉擇了。

  短短幾日間,由害命到救命,惡行到善行,Tsotsi在一念之間要作出抉擇:跟隨或背叛,認同或支持那些同撈同煲的兄弟?

■ 生存意義在於情

  許多社會學家,把罪惡歸咎於貧窮。正如南非貧富懸殊,以致童黨為患,犯罪數字高企。可是在富裕的北美,福利足、教育普,不是一樣有童黨為患、濫藥、廝殺爭鬥?為了小至一個不善意的眼神,也會使用暴力槍擊,致人於死地。其實是因為人心被矇蔽了,失去了情感的人生,沒有感受,人生就不可能有意義。

  人內心對生活慾求的不滿足、親情的缺乏、家庭的殘缺,種種都使人沮喪無望,在刀光劍影、廝殺爭鬥中,得剎那間的快感,在無情無義中,得到短暫的一絲絲的滿足與安全感,這是矇蔽!

  情際的需要使人生不斷追求,在追求的「過程中」,去找出安身立命之處,也即是「寄托」。人可以在一些關係上得「寄托」,如學業、事業、婚姻、愛情、友情、親情以至關懷同情上;而信仰上的寄托也成為人在短暫一生中,所需要的憑藉。然後人去透過服務來奉獻、救助貧乏人。在安定下就會去培養興趣,如唱曲、跳舞、運動、釣魚、收藏、旅行等各種極富情感的活動。

  在不斷的追求有「寄托」的「過程」中,有「情」使你感受到「過程」的樂趣與價值。即使有遺憾、有匱乏、有痛苦與不完美,但在追求中存期待;在期待中享受「過程」,這種感受,使人生產生意義,絕非關乎貧與富。

  矇蔽了的Tsotsi,在弱小的BB身上,先是同情後是憐愛,他的心靈被感動,他第一次經驗到被需要的價值,他的滿足感與往日的打家劫舍、好勇鬥毆無可比擬的。

沙特說過:「情緒是世界的更新」,意思是說,驅使人去尋求生存的意義的是感情,情感能宣洩及表達,也需有理性地去尋求正確的方向。就是說人能尋求人生意義這是人本性上最基本有的信念;人因有感受有感情,故此人存在(有意義);即如我有生存的意義,故此我存在。其實這正正是Tsotsi所經歷改變的基礎。

■ 生命中的相遇上

  人生中或多或少會遭遇挫折,尤其是遇到了嚴重的瓶頸地帶,困境是「卡」在「愛與隸屬」或「尊重」需求上,無法獲得滿足。
  「Relationship」(關係)的概念,無論是3Maslow的需求論或是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社會學的「社會聯結理論」(Social Bond Theory),都相信人的一生都在尋求情感歸屬、情緒安全;能夠讓人獲得自我肯定和成就感。因此你會理解,為何多數人會努力於學業有成、家庭美滿、事業成功;而一些人會沉迷於網路、菸酒、毒品或參與幫派了。

  在你人生道路中,你或許正在徘徊無所歸依,又或許在你所相知相識的人中,令你失望、傷心、甚至完全絕望?慢著,先別失望。歷史上有一個人,為人為理想而奔波一生。誰料到出師未捷,卻先將被行刑,在眾叛親離、三年多的貼身跟隨的學生都跑光了,他仍能樂觀地宣告:「這福音(他的理想)要傳遍天下……。」何等樂觀!

  所以,千萬別對人對世界失望。人是在上主精心的塑造下,擁有良善與尊貴的心靈,只是在墜落的世代中迷失了,一日,當他遇上他生命中的BB,他也會像蠱惑仔Tsotsi一樣的轉變,走出罪惡的黑繭,蛻變成蝶,有光彩璀璨的人生,輕快地講聲:『 感激我遇見!』


註: 1."Tsotsi"其實是南非的街頭俚語,意思是都市裡的黑人罪犯、暴徒或幫派成員。它的起源自Sesotho語的"tsotsa",是腐敗 的意思。男性叫"tsotsi",女性則被稱為"noasisa"。
2. Ralph W.Tyler在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3.Maslow馬斯洛的人格理論:人類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的需求所組成,而各種需求的高低與層次的滿足度,是決定人格發展的程度。各層次的需求及在人格的功能為生理層次、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about 【戲語心鄉】專欄主要寫手:張吳國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