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大虹 2013.12.01
在一次演講中,聽到臺灣神學院林鴻信教授分享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神學。林老師以這個主題,衍生出基督徒如何活出正確的信仰。博學多聞的林教授用「落葉隨風」的比喻,說明我們在生活中與上帝的關係。老師在台上以肢體表現出枯葉離開樹枝隨風而飄的動作,令我內心激動不已,原來我們的相信上帝,是那麼容易經歷上帝的作為,只要我們做對了「動作」。
延伸這場講座,我閱讀了林教授三本《忘我之域系列》著作,還包括另一本《邁向覺醒---自我概念的探討》。綜合這四本書,構成一個主題:「我如何能與上帝會遇」。忘我系列三本書依序是《誰啟蒙誰》、《點與線》、《落葉隨風》。這四本書,用議題來排列,可寫成: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對的,我如何相信所聽到的,我選擇在什麼樣的信仰群體中,我如何和其他信徒一起體驗上帝的國。
人為何會相信上帝?人為何要相信上帝?在《點與線》中說到「在認識人中認識上帝,在認識上帝中認識人」,正是說明,人要先認識自己,才能去認識上帝,在那之後,由上帝的眼光再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就是人要問的最基本問題:「我是誰?」,《 邁向覺醒》就是要解決這個疑問。當人向自己發出這問題時,就是在探究「自我概念」。
自我探討或自我反省,是最難的事,因為人的驕傲遠大於謙卑,而人的自卑自欺常常勝過誠實以對。《邁向覺醒》引用蘇格拉底的智語:那些被公認有智慧的人,往往是自以為知道,事實上不知道的人。林老師寫到:追求認識自我的關鍵,就是自知不足而努力學習。我們在教會中的信徒,常以為成為基督徒很久了,知道許多信仰知識,就是靈命好的基督徒,其實在上帝面前,照著我們所知的,仍有許多不知。(林前8:2)《邁向覺醒》提到,自我概念可在人文傳統的成人教育中形成。因此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習如何引領他人認識自己,進而認識神。
繼而我們要來看「認識」這個問題。我們如何才有認識的「知識」?這些知識正確嗎?是從哪裡來的知識?擁有知識的人就是權威嗎?在《誰啟蒙誰》中,要探討我們所知所信是否就為終極的真理,以及誰能告訴他人應該知道什麼。書中引用迦達莫爾詮釋學所帶出的理論,認為所有的自我認識都是在歷史的限定之下,因此所有的自我認識都是不完全的,這就是「極限意識」。因此,人需要「神聖意識」,將上帝這位「他者」引到自己的意識中,讓絕對無限的有神意識,突破相對有限的自我意識。
《誰啟蒙誰》中又引用蒂利希(或譯田力克)的「終極關懷」概念,蒂利希「抽象翻譯」了馬可福音12:29—30,人要「終極」、「無條件」、「整體」、「無限」的愛神。這其實是說到,人無法這樣愛神,除非被神先找到,先來愛人。而人所應終極關懷的,是因著相信有他者而存在,人的存在是被動的。人需要到了「無我之境,無我自由」,才能除去自我,擁有「上帝的義」。
林老師解釋因信稱義,是人被上帝稱義,而上帝的義,不是我們認為的賞罰分明的正義,依據希伯來文原意,此「義」是「上帝的性情與特質」。因而在《點與線》一開始,就說到人的受造,是帶著上帝的形象和樣式,也因此人有獨特性和關係性。人的獨特性,就是他的本質性,包含了記憶、理解和愛。人的獨特性,就像一個點,而他的關係性,就是所有點連成的線,這也是人存在的基礎----「我與你」的關係。卡爾巴特及馬丁布柏都用這種團體的形象來反應人的存在之於他人和上帝的意義。
因而,人的存在,《點與線》說明人是「主體」,也是「主題」。之所以是主體,乃是表明人的個體性及群體性,也避免啟蒙主義帶來的被物化危機。而人之所以是主題,乃是每個人在創造的敘事中,都有自己的故事。讀到這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積極喜樂的正面思想中生活,因為我們來到世界上,有上帝在我們身上獨特的旨意,而不論苦與樂,都是上帝與我們一同在寫故事。
我們的受造,是尊貴的,是有意義的,但如何有這樣的體驗領悟並活在其中呢?《落葉隨風》這本書為我們指出明路。讓我引用林鴻信教授一段詩經歌謠體的寫作----一段令我感動的詩歌:
落葉無我,放手徜徉,風吹而起,風止而落。
落葉即風,風之使者,婀娜展翅,婆娑起舞。
風即落葉,風之軌跡,隨葉起落,瀟灑自若。
倒空自己,渾然忘我,落葉隨風,如風似風。
這本書的主旨,我用個短詩表明:
上帝是風我是葉,
捨我忘我自由擷,
塵世風光多美麗,
割捨放手歸真界。
上帝國不是靠我們的自力救濟去造成,而是由上帝全能主權來完成。我們讀林鴻信老師忘我之域系列書,猶可視為台灣基督教的「四書」,對我們的信仰進深及靈命成長,必定大有助益,並讓我們活在上帝國之中。
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讀冊過日子,思想評塵世
逍遙人生忘我行 -- 林鴻信《忘我之域》系列
掃羅王的警惕
聖靈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