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柯志明 2018.01.14
雖然人的不幸常由於被人惡待,但原則上被人惡待與生活不幸是兩回事。一個人可能被惡待,但還是能過幸福生活;一個人可能沒被惡待,但仍不幸地活著。
一個吃苦耐勞的貧賤工人可能常被雇主不公義對待,但他仍能樂天知命地過活,甚至還為此感謝上帝。相對地,一個活在悲慘社會裡的人,雖沒有人刻意惡待他,但他仍是悲慘的;就算一個活在人人稱羨的上階級環境裡的人,得人寵愛,受人服侍,但生活卻仍可能是不幸的。
不過,人要能幸福地活著,或者,還算平安地活著,這通常要有良善的外在條件,例如,他人的幫助。能力卓越的人當然也能幸福地活著,但這仍需要外在條件的協助,例如好的自然或社會環境。總之,幸福生活總需要他者(other)之助。
就在這裡,人常不知感恩,也不知足。人常常受人的幫助,得許多他未必能得甚至也不配得的恩惠,但卻以為理所當然,甚至還怨天尤人。殊不知他能活著且能如此好好活著,全都是恩典,而不是他應得的,更不是他賺得的。
但也在這裡,我們看到人如何地忘恩負義又自私可鄙,不願將所領受的好處(如財富與能力)與人分享或幫助人,反而無情無義對待人,對悲慘不幸者毫無憐憫心腸。
圖片提供/123RF
耶穌的一個比喻或許可以照明我們的心。在《馬太福音》20章,耶穌講了一個天國的比喻,大意是:有個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工作,他和工人約定好一天的工資一錢銀子。他早上9點去市場,雇那些沒工作的人去他葡萄園工作,中午12點,下午3點,他又去雇了一些工人進葡萄園工作。到黃昏5點,他又去市場,還看到有工人沒有工作,於是他也雇他們進葡萄園工作。傍晚工作結時,他發工資給當天工作的人,結果,所有人的工資都一樣是一錢銀子。於是,那些早上9點、中午12點與下午3點來工作的工人就向家主抱怨,為什麼他們更辛苦更長時間工作而領的工資卻與最後黃昏5點才來的人一樣?家主回答其中一個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以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20:13-15)。
我們可以在這個比喻裡讀到:
第一,這工作及工資是自由契約。家主沒有脅迫工人去工作,工人也可以拒絕家主雇用,雙方講好一天工資是一錢銀子。
第二,家主造福他人,他讓需要工作的人有工作,從他得工資,維持生活。
第三,家主誠實守信,依約給工人講定的工資,沒有欺騙他們,沒有惡待他們。
第四,家主充滿憐憫心腸,他不但讓需要工作的有工作,而且特別給那些幾乎不可能有工作機會的人(到了黃昏5點都還沒有人要雇用的人)有工作。
第五,家主慷慨大量,他給完全不配得一天工資的人(到了黃昏5點才進葡萄園工作的人)得到與別人一樣的一天工資,並且優先給了他們。
第六,人常是忘恩的,易忘記自己所得的其實不是當得的,而是被賜予的。沒有家主的雇用,那些工人連出賣勞力以及抱怨工資太少的機會都沒有。
第七,人是善妒的,即便自己已經蒙受恩典,還是會在自己的恩典中計較別人的恩典竟與他一樣多,如那些抱怨家主不公平的工人。
第八,人是無情的,不會為比他更軟弱可憐的人(到了黃昏5點都還沒有人要雇用的人)得幫助而高興,反而見不得他們好。
第九,人是無義的,不但不感謝所得的恩典,還抱怨施恩者不公義,意圖藉著控告施恩者不公平而要求更多他不配得的恩典。
雖然這世上有許多富有的財主,但基本上我們都是有待這天國比喻中「家主」救助的「工人」。其實,我們也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得了這「家主」救助,以致於我們當感恩且樂於救助人。但很不幸,我們總是自私自利,致使弱勢者得不到優勢者的幫助,反而常被無情踐踏;一樣,得到幫助者不但不知感恩,還常抱怨不公平。人的悲慘不幸正由此而生,並在此循環不已。
可以這麼說,人的悲慘不幸實都肇因於人自己的無情無義(沒有愛)與忘恩負義(不知感恩)。這應該是實話。倘若人不能在此誠實反省,悔罪改過,那麼這將更是不幸中的不幸。
不順利,表示「沒有神同在」?
認識疲累
廚藝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