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三位一體
中國人五千多年的文化中,美食佔據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引以自豪的是,咱們的老祖宗不但發展出許多著名的地區菜系,更把飲食提升到品味藝術的境界,並為美食訂定了「色、香、味」的評鑑準則。
三位一體 缺一不可
「色」就是顏色、刀功與陳列,首先誘發食客的食慾;「香」就是撲鼻的菜香,讓人口內生津,躍躍欲試;「味」就是入口品味,享受美食的滿足。無論是大菜或是小菜,若是缺少了「色、香、味」中的任何一個,都是美中不足,不能算是好菜。
老老曾有一個大廚朋友,在洛杉磯開了個小店面。他老先生引以自豪的是做一手道地的家鄉「口味」。可惜生意不佳,門可羅雀。隔鄰也有個小吃店,卻是門庭若市,生意極好。有一回他打電話問老老,為什麼兩家店的生意有這麼大的差別。
老老經過實地拜訪與觀察之後,就很小心地解釋給他聽(怕傷了他的自尊),他老兄做菜,是真材實料,絕對是物超所值,沒有話講。只是在色與香方面還要多下功夫;再就是服務態度,要和顏悅色,讓食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裡外都要兼顧。
食客對於飲食,不單要求要好吃,還要好看,聞起來要香,才能挑起他們的胃口。他聽了很不已為然,認為只要好吃,客人自然會來,其他都是次要。老老隨口反問他,「你廚房裡的材料和你競爭對手有的都是一樣的,談味道你也比他強,為何他的生意比你好呢?」這個問題讓他想了半天。後來因著他的堅持,老老也就沒有再往下深談。寫到這裡,心裡在想,不知道大廚朋友的小店是否還在?
千古不變原則
經營餐飲業的都知道,誰能在「色、香、味」三部曲上吸引人,誰就能吸引住顧客。這個原則不但適用於經營商業,也適用在人際關係與影響力上。
就人與人的交往角度來看「色、香、味」,「色」就是第一印象;「香」就是近談;「味」就是深交。人與人的交往也是循著這個次序。從良好的第一印象,到初步的交談身受教誨,以致於深交生命受到影響。若是不能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不會有近一步的交往,遑論深交了。
一個能影響別人的人,他的生命一定具備了「色、香、味」這三個條件。正如吸引人的好菜要「色、香、味」俱全,唯有具備「色、香、味」三要素的生命才能讓人羨慕,願意前來探索原因,並且誠心受教。
改變生命的大能
歷史上凡是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從古代中國的孔孟到近代西方的泰瑞沙修女都呈現出這樣的特質,而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則為我們設立了最佳的榜樣與典範,無論是長久跟隨祂的門徒或是短暫相遇的人,都被耶穌所影響,自己的生命產生了徹底的轉變。
基督徒都知道要跟隨主耶穌的腳蹤行,效法祂的榜樣,傳天國的福音。但是為什麼今天傳福音是這麼困難?或說效率是這麼低?是什麼地方走了樣?「色、香、味」哪一樣出了問題?
痛苦的屬靈前輩
老老初信時,曾經遇到一位「屬靈前輩」(大家都這麼稱呼他),整日滿面愁容,很少有笑容。有一回實在忍不住了,就趨前請教問他為何如此「痛苦」。他回答說真喜樂與真平安在他的內心,外表是不容易看到的,痛苦的原因是整日為神國度憂心的緣故。我很想告訴他,若信主信到如此痛苦,基督徒不做也罷。
信主年日漸長,看到有為數不少的人信主後反而「綑綁」增加,不是面帶愁容,就是有一股怪怪的「屬靈氣質」。這都是被人帶偏了,真理的部分還沒有學到,生活中的「框架」倒是收攬了不少。
再加上整天匆匆忙忙(趕聚會),滿口都是術語(自己也不求甚解),交往中也看不見與一般人有何兩樣(還是生活在憂慮、善妒、彼此相爭中),這種「無色、不香、沒味」的生命怎麼會引起別人渴慕呢?難怪世人不羨慕成為基督徒。
教會也是一樣,若是像老老的大廚朋友自認有真材實料(真道、真理、真神),而不注重,甚至不顧及客人(服事的對象)的需要或是想法,用有效的方式吸引客人的注意(能聽懂),廚房裡的「真材實料」就英雄無用武之地,被遭塌了。一桌菜餚就算再有營養,要是引不起人的食慾,難以下嚥,也是無法給人體力,叫人成長的。
自然生命的流露
一個有「色、香、味」的生命是來自對真理本身的追求,在神的話語上下功夫,能讀進去,也能活出來。它是切慕神的自然結果,無法以其他方法取得,沒有任何捷徑。這就有如栽花種果樹一樣,只要有恆心與毅力,知道持之以恆,時間到了就有結果。教會裡多有生命成熟的基督徒,也就能成為「色、香、味」俱全的教會,不但吸引人來追求真理,更能進而影響社會
生命中色、香、味所結的果子,不但自己可以享受,又能幫助別人。當我們自己對鏡內省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生命是在什麼光景中呢?
about 游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