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論文以研究呂振中譯本為題,記得當年要找呂振中譯本的新約初稿,實在是上天下地,遍尋本地和海外的圖書館,才可以找到。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涉獵其他不同的譯本,找不到譯本是常事,有時,雖然知道海外某圖書館有一館藏,但礙於資金有限,總不能會一本或兩本譯本買一張機票,最終也只可以望「卷」輕嘆。即使得見譯本的「真身」,希望可以詳細研究時,也處於兩難之境:難道要每一頁都複印起來?有時古本實在珍貴、也容易破損,圖書館的政策有時甚至不許讀者複印,要由專人按頁處理,這也成了一個研究的障礙。
這些年以來,留意到信望愛網站的珍本聖經數位典藏不斷擴充,在網上翻著一頁一頁珍本聖經,實在感恩有弟兄姊妹有這個異象,祝福全球的華人信徒。珍本聖經對我的幫助不勝枚舉,在這裏讓我略談一二:
1. 認識同一譯本的譯文演變:以我研究的呂振中譯本為例,新約的初稿是在燕京大學完成的,而最後出版的新舊約全書則是在香港完稿,前者由趙紫宸支持,並由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後者大部份是在香港完成,經當時的香港聖經公會與呂振中討論,最後由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到底呂振中的翻譯取向,由初稿到香港出版的新約有甚麼分別?當中有甚麼改變?以往要作這類研究,單是搜集不同的版本已不容易,但珍本聖經網站現在提供1946年的新約初稿、1952的新譯修稿、以及1970的新約全書,這樣,要研究譯本的演化就容易得多了。
2. 認識不同譯本的互涉與繼承:研究譯經歷史,不時會發現有多過一個譯本在互較長短,馬禮遜和馬殊曼爭奪「誰是第一」的故事當然是人所共知,1970年代一些新的譯本面世後,也曾稱聲後來者都是抄襲其翻譯取向。以現今的角度看來,盡量參考不同的譯本、取長捨短,其實也不失為一件美事,不過,如果過認識研究不同譯本的差異,其實也要追溯不同譯本的不同版本,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在這方面,珍本聖經就讓我們有更多資料可以參考。
3. 認識譯本的背景:珍本聖經不但提供經文的影像,更有版權頁及一些如序言或翻譯原則等資料,以呂振中譯本為例,新約初稿的序言就讓我們知道當時翻譯的背景,以及出版的動機,這些資料對研究中文聖經翻譯史可說是無價之寶。
4. 除了聖經,網站還蒐羅了一些信仰著作,例如十九世紀多本聖經三字經,讓我們知道當時的宣教士如何將福音本色化,他們怎樣透過文字事工帶出基督教要理,這也是一項重要貢獻。
看著珍本聖經的典藏日趨豐富,心裏很是感恩,這些文獻對華人聖經翻譯及文字工作的研究極其重要,現在,全球的華人不論國界地域,都可以讀到這批珍貴文獻,實在是這一代華人信徒和學者的福氣,深願神繼續將不同的珍本帶進這個計劃,並讓更多華人信徒可以深入追尋聖經的真道。
◎作者為香港伯特利神學院副教務長、聖經研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