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某友人14天前曾到過新冠病毒確診者足跡相同地點,但未被疫調人員匡列為檢測對象,他問,是否要自費去接受快篩檢驗?身上是否仍有病毒可傳遞給別人?
某外商公司生產線上有員工的同住家人剛被隔離,主管建議該員工儘快去作快篩,檢查結果如為陰性即可回來上工。這樣做,對其他員工安全嗎?快篩的效果如何?
以上兩個案,均是最近疫情擴大時實際遭遇的情形。大家不免擔心自己是否染疫,是否會傳染給親友,而希望早點知道結果以做防範。但當眾多人潮湧入篩檢站,鄰近地區醫療照護系統有可能加速崩壞,因此,最好先弄清楚到底有無需要篩檢,以及快篩能否幫忙防疫。
首先,要比對自己與確診者足跡接觸的時序性,確認是否與確診者同時到某一較密閉或擁擠之空間。這可根據所到處之實名制留名資料判斷,如在確診者抵達前已離開該地,就可不擔心有感染之風險。若是與確診者同時或之後到過同一地點,但雙方均戴口罩又已先用酒精洗手,且未有近距離(1米以內)談話或直接身體接觸,風險也很低。
抗原快篩雖可在5-20分鐘得到結果,可儘速找出感染者加以隔離,但約有30%的偽陰性,且快篩陽性者仍需做核酸擴增檢測(如反轉錄酶聚合酶連鎖反應,簡稱RT-PCR),通常約需1-2天,方能做最終確診。因此未被疫調匡列為應檢測者,可自我隔離,包括室內外均戴口罩、常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或使用公眾交通工具等,並每日監測健康狀況,如有發燒或出現從前未有的呼吸症狀才就醫。如此,一方面可切斷病毒傳播鏈,又能避免醫療量能超載,且可降低前往篩檢站與他人聚集交叉感染的機會。若經過14天皆未出現症狀,就可不必擔心是否已被感染或會傳染給他人。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報告,沒有症狀的確診者在隔離7天、10天、14天後,剩餘病毒傳播風險中位數分別為10.7%、1.4%及0.1%;若先做快篩確定結果陰性,則剩餘風險變為5.5%、1.1%及0.1%;若是做RT-PCR之結果陰性,則風險降為4.0%、0.3%及0.0%。其實有無篩檢,傳播風險差異不大。
快篩及RT-PCR檢測,在疫情緊繃時有優先順序,應保留給與確診者直接接觸者,或懷疑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或養護中心、長照機構、監獄、軍營等不可避免群聚之場所來實施較適當。
作者王榮德為成大醫學院公衛所名譽講座教授
感謝作者授權,文章曾刊於2021.5.31自由時報A18版自由廣場。
本專欄與路加傳道會網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