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出果效的卻是品格

【作者:馬可.拉柏頓(Mark Labberton)譯者:黃從真越過急澗山嵐 2013.07.07


我聽過斯托得令我最難忘的一次講道,不是在萬靈堂,不是在亞洲、非洲或拉丁美洲的特別聚會中,也不是在哪間教堂或神學院裡。那一次,沒有講台,四周都是泥土,只有一塊為了對他表示敬意,而特別預備的小小的棉毯;一個幽暗而搖搖欲墜的宅院中,四週都是爐灶,被煤煙燻得發黑的爐盆和簡陋的房屋。斯托得就在這樣的場所,向一小撮人講道。

這個臨時的講道邀約,起因於一位在緬甸服事的聖公會傳道人,他說:「下一次,斯托得若到印度的馬德拉斯,可否請他去探望我年邁的母親?」這位傳道人在外地服事,離開老母親甚遠,沒把握下次回家還能不能見到她,因她已經十分老邁。他又加上一些觸動人心的描述:「家母已經十分衰弱,牙齒一顆一顆掉落。」

在安排下一趟的馬德拉斯行程時,斯托得就真的把手邊那不甚詳盡的地址資料帶著。與其說是地址,更不如說是鄰近區域大概的描述;我們便這樣出發,要去尋找那名老嫗。花了幾個鐘頭,上上下下走過許多貧民窟和建築後,我們終於來到老婦人的屋前。她好不容易才從暗處出現,看來弱不禁風,牙齒幾乎全都掉光了,但仍因斯托得的到來,喜極而泣。

她跪在斯托得腳前,親吻他的雙足,然後透過口譯和斯托得交談了幾分鐘。她請斯托得給予一些祝福的話語,斯托得答應了,立刻有人遞來一塊棉毯,斯托得禱告後,便開始短講。

他使用非常簡單而清晰的詞彙,語調充滿溫暖與尊嚴,帶著個人特有的把握與親切,講著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眼前這位講員,經常在聚光燈下向數百上千人講道,當中有各類族群、語言、國籍,要求極高的知識水準和豐富的內容。此刻,卻在陰暗的角落,向一名老嫗和她的幾位鄰舍講道。

做為他的研究助理,我何其有幸陪伴斯托得這一趟印度與孟加拉之旅;既見過萬眾矚目的傳道人斯托得,也看到眼前暗室中幾乎無以辨認的牧者斯托得。令我至今難忘的,便是斯托得的表裡如一,在兩種場所,對基督都同樣忠貞。斯托得只是單純想服事一位緬甸傳道人在印度的寡母,來表達愛鄰如己;斯托所做的,是為了達成一個人的單純心願;但是,要實踐它,卻必須堅定持守個人的信念。這意謂著你即使不在眾人之前,依然是同一個人,服事著同一位主。

我第一次遇見斯托得,是二十三歲,參加美國校園團契的爾巴拿宣道大會時。那一週,最吸引我的時段便是斯托得主持的問題解答。爾巴拿的數千名與會者,其中數百人濟濟一堂,聽這個非正式Q & A時間。我深深被他回答問題時的謙遜和清晰所震撼,還有,他對聖經的瞭若指掌,以及不時自我調侃的幽默。

有一度,一位神學生提出一個冗長又囉嗦的問題,間中還迸出好幾個多音節的神學詞彙。斯托得先請他逐一定義他所用的每個字,然後,再簡要地複述他的問題。顯然這令這位神學生頗為尷尬。不過,他還是按斯托得的要求做了。接著斯托得便簡單扼要又清楚地回答了他的問題。雖然我當時從未接觸過斯托得,這段對話已令我隱約感受到後來我所體驗到的、他的個人特質:力求明確清晰、對理性的把握與堅持,以及講求成效。斯托得在鼓勵別人展現這些特質時,也會以身作則,展現這些特質。

他展現的能力與成效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更令我感動並受到激勵的,是他的品格。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真如外表看起來的那個樣子嗎?他是如何辦到的?好幾年後,站在印度那個幽暗的院子裡,我想起爾巴拿那段Q & A的時刻。斯托得的生命和事奉表裡如一,顯然不只在講台上,下了台亦復如此。他在公眾面前流露的謙遜與真誠的敬虔,在私下並無二致。斯托得追求的就是,以同一種生命來事奉同一位主。

我後來成為他的研究助理時,剛從神學院畢業,也還年輕,但已十分清楚:神固然賜人「工作的恩賜」,但真正能帶出果效的卻是品格,也就是聖靈的果子。事奉恩賜、孚眾望、知名度、魅力及聰穎,這些都很有影響力──事實上,已經是過度影響了;但存到永恆、能為主結出永恆的果子的,卻不是那些在群眾面前流露的能力所能達成的。更大的見證能力,反而是那未能言明的品格。這才是吸引人歸向耶穌的因素,也才是成為耶穌真門徒的意思。

斯托得這段「登毯寶訓」最令我難忘,因為這是他親身見證傳講的道。他的屬靈生命固然帶著他去到印度,去主領一連串的課程,去向一群重要的領袖傳講重要的信息。但帶著他去到那個幽暗院子的,卻是他的品格。那一篇講道的影響力,不是來自他的學位、他的成就、他的榮耀光環,而是因為他體嚐到神的美善,要跟那位在基督裏的老嫗分享這份美善,使她也可獲得祝福。斯托得的生活境遇,和這名老嫗的境遇大相逕庭,但他們所共同擁有的,更為重要;對此,他們倆人都十分瞭然。

我認識斯托得的過去這三十年,不用說,我也曾把他放在顯微鏡下細察深究,一如所有的心靈導師常會碰到的。我會在心中摔跤;由於不同的經歷、文化或世代、而對事物看法不一時,掙扎著要同意他或反對他,選擇他或放棄他。我對人的推理能力,沒有像斯托得那麼有信心,也無法像斯托得作到那麼嚴謹的自律。我透過屬靈的鏡片,所看見的事物,無法像斯托得那麼清晰。如今想來,那就是一種殊異,而非分歧;而持續能吸引我的、便是斯托得的生命香氣──在耶穌基督的愛中成熟、受吸引,而結出能榮耀神的果子。斯托得就愈發令我折服,我們的關係愈形深刻。

我剛剛接觸基督教信仰時,最令我害怕的就是,我的生活好像會愈來愈限縮,而不是愈來愈寬廣──愈來愈少喜好、快樂、創意、驚奇及嘗試各樣事物的機會……等。而我接觸到的牧長,在道成肉身的追求上,似乎也在證明這一點。但是當我上了大學,信了基督之後,我發現正好相反,耶穌能拯救我們脫離這種限縮的生活。

我在馬德拉斯時,也想起這一點來。當斯托得站在那兒講道時,我遙想起自己出生長大的過程,如今我在一名牧師手下工作,他所擁有的異象,是普世全球性的,卻以他的品格和行動來向我彰顯:成為耶穌的門徒意謂著在智慧與愛心、在謙遜與盼望上都要成長。斯托得所懷抱與事奉的範圍,不是某個教區。他個人體會到的福音不是為了私人獨享,福音的獨特就是為了它的普世性而存在的。

斯托得也引導我進入第三世界,不是當作一個對象,而是看成一個家庭。他的心胸遠比他出身的上流社會和精英教育更寬闊。他每日的生活流露出一種活潑的、普世弟兄姊妹所共有的基督的生命力。他每日的禱告生活就好像一名站在一個大家族旁,眼見它龐大、急迫的需要,而為它迫切祈求的人。我曾接觸來自世界許多地區、文化的主內肢體,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有共同的核心,心靈也一起成長;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弟兄,斯托得。

斯托得在馬德拉斯那一次講道所教導我的,也是這三十年他所教導我的。神如此愛著世人,所以賜下祂的兒子,來重整、拓廣我們的胸懷與生命。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獨一的福音,使我們不得不對於神認識更深、更廣,也對於我們在基督裡與我們不同的弟兄姊妹,和地上所有的鄰舍,認識更深、更廣。愛我們的神,按祂的旨意帶領我們至世界各地,使我們能為著神的榮耀,而傳揚這能翻轉世界的愛。那一天,斯托得站在院中的地毯上講道時我就明白了:斯托得只是在活出一個新的自己,一個學像基督的、更新的自己。

(本文原標題為《登毯寶訓》,錄自《斯托得教我們的事》,萊特編,校園書房出版社,2013七月出版。)
【斯托得學堂】
2011年七月27日斯托得牧師(Rev. John Stott)安息主懷。他長達一甲子(1945-2007)的服事生涯,留下許多重要影響,比如堅定相信理性思維(mind)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具體關懷各大洲的聖經教導事工。他的信念、著作和開創事工仍然迴盪世間。

【作者簡介】
馬可.拉柏頓曾任斯托得早期的研究助理,後來成為加州伯克萊第一長老會的主任牧師。是美國斯托得事工的董事,現任加州富勒神學院歐吉維(Lloyd John Ogilvie)講座的講道學教授。

本專欄與《校園出版社《書饗》校園雜誌》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