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將那些日子喚回來

【作者:陳愛華傳揚小品文 2013.08.04


我的母親已逝世36年了,回想她的一生真是苦多於樂,除了中年歸主後,心靈有了寄託,日子在「感謝主」中緩緩度過,生命才有了不同的展望。

我常常懷念,曾經與母親水乳交融相依偎的日子。雖然那也只是母親「土法煉鋼」式的愛,卻餵飽了我們所求不多的小小心靈,更在我們生命中,譜寫了一組平淡卻雋永的旋律,經常悠悠迴響在我們愁鬱煩憂的心田裡,帶給我們不少提振的力量。

一爐火焰與火車輪聲

幼時,家住多雨的基隆,父親開了一家小小的西藥房。最記得,陰雨綿綿的冬夜,甚少客人上門,店中一缽熱烘烘的爐火,沖淡了生意清淡的憂慮。父親一向寡言,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屋外如縷的雨絲。我們圍著爐火,聽著母親「講古」,母親是個說故事的好手,那些有情境、有圖畫、有亙古荒原氣息的故事,都讓我們百聽不厭。母親最愛講一些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還有每個孩子的幼年趣事。酡紅的火光映照著母親白晰而有些許雀斑的臉龐,使我感覺安全又幸福。到如今,一闔上眼,記憶中那一爐熊熊的火焰,就像母親那腔對我們執著的愛,熱力十足,永不止息。

印象中,母親做菜的手藝不是很「優」,但她總會藉著那座紅泥小火爐,變些孩子們喜歡的小吃食;如在鐵湯杓裡煮貢糖、烤魷魚、焢地瓜糖……。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時代,母親儘量以多變化的「吃」來延展她對孩子們的愛,並以此製造許多親子相處的美好時光,因著母親那細膩、溫暖的照拂,替我們營造了簡約的幸福城堡,大大阻隔了外面風風雨雨的侵擾。

除了冬天雨夜的圍爐談笑外,還有寒暑假,母親帶著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回外婆家的印象。外婆家在台中大甲,那是一個滿佈藺草香息的小鎮,外婆家更充滿著許多城市孩子所嚮往採摘水果的樂趣。母親為了省錢,買的往往是平快火車票。那慢吞吞的車速,其實正是我們想要的,聽著車輪「秦鏘」「秦鏘」慢慢地跑,感覺假期正在無限地延長。車輪輾過了綠野、茅舍和水田裡覓食的白鷺鷥,肚子開始咕嚕嚕地響起。好在不久,「便當舒息」宛如天籟般傳來,新竹站擠滿了賣便當的小販。母親從窗口接過了四個便當,車廂裡頓時爆出一片歡笑聲。母親慈祥地笑著,似乎十分滿足於自己帶給孩子的快樂。她沒買自己的,我知她將接收小妹的。我們捧著削薄木片的食盒,慢慢地嚼著那香甜飽滿的米粒,小小的車廂裡漫溢著噴香的炸排骨味兒。和著母親唇邊溫柔的笑靨,呵,那真是人間無與倫比的美味!

車過大安溪,母親迷離的眼神,注視著滿佈石塊,滴水全無的河床,幽咽般地複誦著她童年在此摸蜆、捉蝦等戲水趣事。未經世事的我們,居然也能聽出母親那份滄海桑田的感慨。我相信我們一遍遍陪著母親走過她的童年,應該很能安慰她心中逝水流年的情懷。當然,去外婆家的那段車程,也是我人生旅程中非常難忘的里程。因為在空洞單調的車輪聲裡,有我母親永世不移的慈聲揉合其中,使我終生難忘。

意義深長的「感謝主」

與母親依偎的日子也不全是歡樂。那年,剛過50歲生日的父親因中風而半身不遂,母親從鄰居金弟兄處知曉了耶穌的福音。從此,她知道以詩歌優美的旋律,代替了無助無望的哀泣,以敬虔、迫切的禱告,驅走了內心的彷徨和恐懼。有個很深的印象,就是我們常常圍在一起唱詩歌和禱告,有時,唱著唱著,歌聲會突然轉為哀婉淒切,混合門外的淅瀝雨聲,還真有走投無路般的悲涼呢!母親這時非要我們重唱一遍,經由母親這位領航員的鼓舞打氣,歌聲一變而為振奮昂揚。我想是受神的話語感召,才能給她如此強大的勇氣。她常引用箴言十七章22節來勉勵我們:「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是的,我們家必需服「喜樂」這帖良藥,才能療癒衰頹、萎靡的士氣。

父親纏綿病榻的那十四年,是母親靠著耶穌給她的智慧和毅力,每天朗聲唸著「感謝主」度過的。我知道她的「感謝主」三個字,包含著許多意思:對主的感恩,仰望神的帶領,助我家跨過流淚谷,期盼耶穌醫治父親的病。我很少聽到母親有冗長的禱告,她所有的信心和盼望,全都熔鑄成三個字:感謝主!多麼樸實又堅定的信心!母親那虔誠而執著的信仰,日後也成了我此生信仰的典範。

我很慶幸自己成長的過程裡,所觸碰的是暖呼呼、甜滋滋的母愛,雖然素樸、簡陋,卻永遠浮沉於光陰的長河中,波光瀲灩,帶給我永恆的懷念。就像余光中的詩:「妄想把江南的童年,帶回去釀成蜜餞。」我倒要說:「妄想把有母同在的日子,釀成一甕醇酒,讓芳郁的酒香,迤邐在我一程又一程的人生旅途上。」

本專欄與傳揚網站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