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你的教會觀系列之1》為什麼我的教會觀需要調整?

【作者:劉曉亭—劉三永恆的答問 2021.11.14



圖說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s),指出當時天主教會諸多謬誤。費迪南德·鮑威爾斯(Ferdinand Pauwels)繪。(圖片來源/維基公共領域共享資源


疫情過後很多人的教會觀都受到了挑戰……事實上,每個基督徒的教會觀都需要不斷地調整,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這個說法很奇怪吧?

在傳統威權的背景底下,我們都被教育成「不疑有他」!

別以為「順服就蒙福」這句話只存在於基督徒團體,就是因為它已經躲在我們的血液裡幾千年,我們才會這麼容易接受。

如果把教會解釋為神子民的團體,那麼,耶穌絕對是來改變當年猶太人的教會觀的。

其實也不用講得那麼複雜,只需要問問自己:「我們目前熟悉的教會生態完全符合聖經的描述嗎?」我們就必須承認我們的教會觀需要調整。

500多年前的馬丁路德就曾經興起過一波巨大的調整,回首教會歷史,可以說是教會觀演進的歷史,路的盡頭就是耶穌基督的再來,解答我們一切的困惑。

在此之前,請大家放鬆腦袋,迎向來不及準備的心理衝擊。

首先,我們冷靜地想一想,目前我們習以為常的教會觀念到底是哪裡來的?

答案就是:農業社會傳下來的。

當年的傳教士把他們熟悉的教會觀帶給我們,這個背景曾經引起過非常激烈的宗派衝突,有些人對於不能準確執行一套標準流程相對不安,當然也不能夠接受不同流程的教會觀。直到如今,還是有許多年老的基督徒堅持正統的教會應該是按照程序不斷地起立、坐下,然後每個禮拜唸固定的啟應文。

說穿了,我們現在的教會觀就是一套行之有年的傳統,恐怕有80%的信徒都不會去思考聖經裡的教會是什麼,因為包括成人主日學在內的各種教導也是引用經文來保護這套傳統,反正古今中外的基督徒團體自古以來就不是很鼓勵獨立思考。

所謂獨立思考當然不是無邊無際的改革創新,基督徒的獨立思考應該是:「不斷省思現有的運作是否真的合乎聖經。」

隨便舉幾個例子,大家就可以意識到某些傳統的教會觀念是需要調整的,例如:

1.禮拜天早上的兩個小時就是整個信仰的核心,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約定的時間內見面、唱歌、聽講道,這是聖經的意思還是我們的傳統?

2.教會裡多數的人都是平信徒,只有少數的人成為同工,然後極少數的人被稱為牧長,這種階級式的運作真的來自於聖經嗎?還是來自於傳統?

3.不同的教會彼此比較甚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聖經裡的教會還是歷史傳統的包袱?

所以讓我們深呼吸,一同用手敲敲腦,看看我們的教會觀需要哪些調整吧!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