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祢民的呼求

【作者:林敏雯發掘神國資源·結合蔚為主用 2016.08.28


兩千六百年前,南國猶大趨近滅亡,這是以色列歷史上一段黑暗時期。今天的你和我,又是處於何樣的局勢?在不公不義的大環境中,神的義民是否曾質疑持守信仰的意義?在暴戾的風氣下,神的百姓是否失了指望?在政治與社會亂象紛呈、人心惶然尋不著依歸的世代,神的兒女是否願意抬眼仰望公義、憐憫的耶和華,向祂發聲?

望樓上的歎息

提起沈重的腳步,踏著望樓的階梯,先知哈巴谷想要站上高處,好有個寬廣的視角。

俯瞰城內,百姓為了糊口汲汲營營,辛苦所得卻無法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不遠處一個穿戴華麗的官長信步踱來,對著市集裡的攤位指指點點;隨從馬上進前推開小販,踢翻裝盛蔬果的籃框。

放眼城外,葡萄園向四方蔓開,枝葉間依稀可見青青果串,只是癟小的子粒色澤暗淡。今年恐怕無法有個好收成了。這可曾經是出產豐美葡萄之地,連年蟲災、旱災,難不成是許久未曾休耕的結果?

眺望遠方,天與地相連處,淡淡煙塵昇起;靜心聆聽,隱約可辨戰鼓隆隆。謠傳中的鐵甲馬兵,可是要朝這裡逼進了?難不成南國猶大終究步上北國以色列的後塵,也將淪入外邦統治?兇暴鐵蹄下,人民可要受多大的苦!

哈巴谷仰天長歎:耶和華啊,耶和華,這是祢的子民、祢的國!祢要容許不義到幾時?祢要掩面不看邪惡到幾時?祢要忍心看著義民受害到幾時?

兩千六百年前先知的遠愁近慮,反映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情勢。今世屬神的義民,是否警覺置身近似的處境,也感受憂懼,也發出歎息?

望樓上的呼求

細讀中外史書,應當可以看出在不同世代、不同文化、不同國權中,總是會有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即便漢唐盛世,也僅是在諸多戰役間的短暫和平;賢主明君不僅寥若晨星,也難有全備的惠民政策制度,足以流芳百世。除非是虛構的「烏托邦」、「桃花源」,人總是在不盡完善的大環境中求生存。

哈巴谷所處的時代,正當南國猶大的歷史趨近尾聲,約西亞王時期的復興轉眼成空,全國上下又回到偶像膜拜中。要將這個民族分別出來的律例、傳統,已被外邦風俗取代。猶大固然有王,但各人任意而行,沒有公權力,沒有道德標準,沒有對神的敬畏。

歷代先知預警的毀滅,漸漸逼近。有人稱哈巴谷為「先知中的約伯」,因為如同約伯個人經歷身心靈之痛苦,先知所面對的,是來自大環境真實的苦難:逼迫無處可逃,冤屈無人申訴。當時受託付要牧養百姓的掌權者,為了一己之利,剝削、強佔、打壓、欺詐,恰恰與神「行公義、好憐憫」的要求背道而馳,而律法的總綱─「愛神、愛人」,也早已被棄之如敝屣。

北國以色列殷鑑不遠,新興敵人巴比倫的兇殘,與之前的亞述相較,毫不遜色。神又怎能容許如此的邪惡侵犯祂的百姓?

當時在內有不公不義,在外有敵人犯境,就是持守神律例的義民,也需要經歷這樣集體、普遍的苦難。

今世的義民,是否發現自己在敵視信仰的大環境中,經歷諸多逼迫、冤屈?是否發現自己的信仰非但沒有給日常生活帶來實質利益,反倒因為信仰要處處留意言行,以免誤觸任何「政治正確」的潛規則,輕則遭受蔑視、譏諷,重則被一狀告進法庭,冠上「剝奪人權」、「仇恨」的罪名?

原該是公平的法制社會,可每一條立意良善的法規,都在有心、有權之士的操控下,受到扭曲、忽略,甚至推翻。該是公正的法官,選擇與政黨靠攏,以一己的意識形態解釋法律;該是正直的執法者,卻有濫用威權,欺淩最需要保護的弱勢。

即便享有一時的太平,外敵的威脅總在不遠處,一股殘暴勢力興起、擴張。神的義民在其中亦要深受其害。

先知哈巴谷向神呼求,神的義民如今也呼求:公道天理何在?審判真要來臨嗎?神豈能掩面不顧?祂為何不干預?

望樓上的等候

以色列王國歷史中,神屢次透過諸先知預告審判、懲罰將到。然而誰能接受有豐盛慈愛、滿有憐憫的神,也會發怒、擊打?

其實神也傳遞平安、恢復的訊息,應許離散之後必要歸回,荒廢之後必要重建,殘破之後必要復興。

於是猶太人等待、盼望應許實現,在他們心目中,神的「義僕」,那位拯救者,將會是榮耀的君王,大有能力的政治領袖。

相信今世的義民都承認耶穌基督是救贖主,然而身處苦難的大環境中,是否仍在某種程度上等待、盼望一位英雄、偉人,拯救百姓、伸張正義、抵禦邪惡?

只不過這樣的期盼,使得義民成為政治人物操弄的對象,也讓自己的政治傾向,超越神所看重的道德議題。

只見候選人也進入敬拜殿堂,也手拿聖經。然而他們的行為,所推行的政策,又有多少符合聖經教導?又有多少政治人物在嘗到權力的滋味後,不為之迷惑,而仍舊持守正直與清廉?

他們不是如「老大哥」冥頑不靈,固守與人心脫節的黨綱,就是扮「夢想家」畫餅充飢,誇口與現實脫節的福利。又可能是藉浮誇言語或行動,編導戲劇性事件,以為「收視率」等於「選票」。又或者有美其名為體恤人心,實則追逐民調結果,見甚麼人說甚麼話。又或有醜化對立黨派、挑動分歧;開下媚民的政策支票,為反對而反對。

即便真能遴選一位與義民信奉同一位神、有一致道德觀的掌權者,單憑一人之力,豈能逆轉社會風氣、樹立公平公義?更何況難的是改變日趨邪惡的人心,是挽回漸漸失去的道德觀,是讓國家從此步上合神心意的道路。

又或許義民已對政治領袖徹底失望,只冷眼旁觀,論斷這些執政掌權者不是瘋子就是騙子。又或許義民對人們的反應感到困惑,甚至寒心,指責這些狂熱追隨者沒有分辨、沒有理智。然而這些遭義民鄙視的領袖和百姓,心裡是否也等待一位拯救者出現來撥亂反正,也期盼真實、持久的平安與盼望?

先知哈巴谷在望樓上等候神的回答,是出於憂國憂民的心腸。

在混亂黑暗的大環境中,義民們,你又在等候甚麼?

步下望樓

哈巴谷沒有停留在望樓上哀歎。當他呼求、等待之後,神給他一個使命:記下神的話,使人能「隨跑隨讀」,容易明白。當先知步下望樓,回到百姓當中時,環境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他的心志─在等待神預言實現的同時,記錄、傳遞神的真理,持守自己的崗位,敬拜、歌頌祂。

因為他深刻認識神的公義,相信即使審判終究要來,神應許的恢復與更新,也不遠了。

今世的義民,是否也願意步下望樓,回到百姓當中,回到神給每一個人所安置的崗位上,忠心、持續地敬拜、歌頌祂?

何鳳山博士(1901-1997),是一位在二戰期間擔任國民政府駐維也納領事的基督徒。他眼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於是簽發至上海的簽證,讓數以千計的猶太人逃離奧地利,輾轉前往其他國家,得到生存的機會。其中曾有人跑遍眾領事館,竟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授予簽證,直到聽說何鳳山的義行,才從他手中拿到得救的契機。

何鳳山的勇氣讓他面對所處之地的邪惡,也讓他公然抗拒上司的指令。雖只短短兩年期間,他的勇氣挽救了許許多多的生命,因此得到「中國辛德勒」之譽。

他的牧師曾如此評論:何鳳山知道神給他許多才能、恩典,這些不是單單用來使自己得益,而是為了使多人蒙福。

包德偉和包雪蘭(Dave and Sharyn Browning)夫婦定居南佛州,平日熱心事奉。包雪蘭在教養三個兒子的同時,參與監獄福音事工,在當地基督教電台擔任義工。多年來她也在每次選舉時,加入投票所工作,有段時期還是培訓新工作人員的教師。包德偉從事建築業,在2007年成為所居住小鎮拉撒哈奇園(Loxahatchee Groves)的首任鎮長迄今。

從包德偉投身小鎮政壇,和包雪蘭參與投票所工作的經驗,讓他們看見行使公民權利在民主制度裡是如何重要。同時也讓他們置身於許多不友善的批評,目睹操弄人心的手段,以及惡劣的人身攻擊。

那麼,為何還要淌這渾水,而不專心做「永恆的事工」?包雪蘭省思:「我們希望這也是永恆的事工。」他們能夠做的,是在激烈的選戰中不做人身攻擊,在紛擾的會議中平靜、理智處理提案,在所接觸的每一人面前,以真誠和溫暖相待。也就是說,在鄰裡間展現基督徒的品格。

他們夫婦相信,這既是神給的平臺,就要忠心、盡力,在這裡發揮影響力。

以色列歷史中曾有過一段極黑暗的時期,然而神呼召一個又一個的先知,託付他們傳遞審判與復興的信息。這些先知如同暗夜裡一盞又一盞的燈臺,持續發光。他們的忠誠貫穿數百年、橫越數千里的時空,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神的義民,等候應許實現,直到黎明的日光照亮全地。

今日,神的義民是否也發現自己正處於風雨如晦的世代?在呼求、等待之後,是否神也託付,要義民在黑暗中投射亮光?

環視周遭,義民們應該不難發現如何鳳山、包德偉、包雪蘭的例子。即便只是平凡的信徒,即便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整個局勢,他們卻都願意在困難的大環境中持守信仰,持續發揮影響力。

或許單獨一支小燭光看來不能起甚麼作用,然而當一點又一點的燭火匯聚起來,所發出的光和熱會有多麼大?

義民在黑暗的大環境中仍可以歌頌,縱使歌聲中帶有淚水。暗夜將會過去,清晨的曙光就要來到。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從觀察人、事、物中,記錄美麗,呈獻盼望。

* 本文取材自《神國雜誌》季刊(44期,2016夏季刊)


圖片提供/123RF

◎本專欄與《神國》季刊合作。該雜誌為「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之代表性刊物。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