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每個月有一個晚上去幫忙一個很愛主的夫婦顧孩子。有一回他們不經意中跟我提到他們為了這三個孩子,曾找了兩三間教會,最後才在目前的教會定下來。我非常驚訝這麼愛主的夫婦怎麼會這麼難找教會?而且這三個小孩都那麼乖巧。直到我與外子求學生涯結束返回故鄉生子,帶著小娃娃,才知道什麼叫做「為孩子找教會」。
很多教會對很小的孩子(0-3歲)其實並不友善。因為這種0-3歲的小小孩常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嚎啕大哭,而主日崇拜是很莊重安靜的,當他們變臉一哭,馬上就會招來附近的弟兄姊妹各種的眼神。有些是關懷,有些則是瞪視,甚至還有的會比手勢發出要之安靜的噓聲。然而嬰孩哭,父母必須花一些時間看看是尿布濕了?大便了?肚子餓了?太熱?太冷?講員講道突然聲音太大聲被嚇到?、、在一一檢查探究原因時,都會需要些時間。而對於新手爸媽,就更是手忙腳亂。最好是教會附有育嬰室,然而不是每間教會都有育嬰室,於是對於帶著嬰兒的年輕父母真是感到很無奈,有時就會很想乾脆不去教會。於是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開始了找教會之旅。
隔了兩年我又生了一胎,問題又複雜了一點。待在育嬰室,小嬰兒抱在手裡,耳朵「聽」著閉路電視裡牧師講道,眼睛「盯」著一旁快要三歲的老大亂玩,心裡頭則擔心老大來教會沒有受到宗教教育,會感到厭煩。果不其然,一下子老大就覺得無聊,吵著回家。畢竟電視上是牧師講道,跟在家裡看的活潑有趣的幼幼台一點也不一樣。於是又開始尋找有另一個有幼幼班的教會,希望不要讓孩子在教會的宗教教育起步太晚。(雖然我自己在家裡很重視宗教教育的教導,但是在教會集體受教又是另一種學習。)
換到這一間幾百人的教會,硬體設施、師資陣容一應俱全。從0-1歲、1-3歲、4-6歲、、,什麼班都有,真是太棒了。我這回想,這可不用再換教會了吧?我們終於可以安定下來了、投入服事吧?沒想到待了一年,不得不說再見。因為這間教會很強調母語,也就是從頭到尾都講台語。我自己就不會講台語(只會聽台語),我的老大當然更不懂台語。於是雖然老師很會教,但是因為語言障礙,我的老大就在後面發呆、或是自己玩玩具,撐到中場休息、吃完點心,她就吵著要回家了。我試著跟他們溝通過,然而這間教會有他們的教學理念,母語教學的重要性竟跟傳福音一樣。
後來我發現4-6歲那一班,因為老師本身是從國外回來,所以竟然課堂用的語言是英語與國語。我想那樣我們老大去4-6歲那一班就沒問題了(沒語言障礙)。我帶著她去試聽,她也好喜歡,似乎她發現自己竟然聽得懂大家在講什麼。然而主日學有年齡區隔制度,無法破例讓我女兒換到這一班。
整個「為孩子找教會」之旅,令我們夫婦飽受「律法」的苦頭。這個世界已是個充滿競爭、沒有「恩典」的世界,然而最可悲的是連教會裡頭也找不到「恩典」,接納我們這些有稚子的新手父母。吵到主日崇拜,你們該馬上使嬰兒安靜。不會講台語,你們該使三歲的小孩學會說台語。至於人們為何到教會,為了想要聆聽上帝使人蒙恩的訊息,為了想到飽受上帝豐沛的恩典澆灌,這主要的「恩典」原因卻全然忽視。甚至連主日崇拜的訊息也多是「律法」,少談「恩典」。
基督信仰裡若沒有「恩典」,那跟其他「靠自己得救贖」的宗教有何不同?耶穌基督來,帶來恩典與真理(「律法藉著摩西傳,恩典和真理都是從耶穌來的」約一17),然而教會常常把恩典的訊息給稀釋像個白開水,而搬出濃濃的律法給人喝。這樣子誰敢來教會親近上帝?誰願意來教會親近上帝?律法叫人知罪,罪人躲得遠遠本是應當。我們豈不更該至少搬出與律法相稱,足夠濃度的恩典來使罪人都來就近上帝。
有個真實故事提到一個基督徒問窮苦潦倒的妓女為何不去教會尋求幫助?沒想到她叫到「教會?」「我怎麼會去那兒?我已經覺得自己很爛,教會的人只會讓我覺得更爛。」
我只是很重視宗教教育的兩個孩子的母親,甚至我在外人眼中是很虔誠的基督徒。沒想到我也竟然可以深深體會這個妓女所說的話,感同身受,我也很想大叫「教會?」「我怎麼會去那兒?因為有兩個小寶貝,教會的人只會讓我覺得我是怪胎、是異類。」而也不想去教會。
我只希望、並禱告,希望許多教會都成為「恩典」滋生的地方。讓需要幫助、渴求恩典與真理的人,無論大人或小孩、甚至嬰兒,都只想到來教會。
about 【家庭之歌】專欄主要寫手:蔡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