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置總統陳水扁國務機要費一案,民進黨中執會決議備受矚目。遺憾的是挺扁結果出爐,並聲明違反黨決議發言者將以黨紀處分。民進黨改革派立委,全面噤口避談。
第一位跳出來呼籲陳總統應該辭職、成了眾矢之的的民進黨立委林岱樺,表示會尊重這樣的共識決。民進黨前新系立委李文忠感慨地說「一個政黨要做對的事」,但當被問及中執會決議是對的事嗎?李文忠則沈默不語。在中執會被點名要求開除黨籍的林濁水嚴肅地說道,台灣現在的處境很困難,民進黨沒那麼偉大,不願發表評論。至於建議陳總統暫時請假打官司的鄭運鵬,表示會深自檢討為何自己的建議被「眾議獨排」。
眼見民進黨風暴已過,沒想到次日,曾是二○○○年總統大選阿扁重要助選員的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竟在法國巴黎發表公開信,直接要阿扁考慮去留問題。李遠哲表示如果陳總統與執政黨仍無意放棄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無意背棄台灣人民對民主政治永不中止的理想,那麼陳總統與執政黨就必需在「小我」與「大我」、「政黨」與「國家」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
一向以清廉改革形象自詡的民進黨,並擁有為數遠超過其他政黨敢於發言、重視道德的黨員,中執會卻產生與立黨精神相悖的挺扁決議。箇中原因或許可用政治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來予以解釋。
尼布爾曾舉過一個有名的愛國主義道德悖論。他戳破愛國主義的美麗神話,讓人們看見愛國也是一種自私的形式。愛國主義將個人的無私道德,轉化成民族的利已主義,以犧牲個人道德來換取民族利已的不道德,這正是「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之間的具體表現之一。這也說明了,為何有那麼多的醜聞發生,阿扁每逢危機只要穩住深綠,回歸本土訴求,淺綠、中間路線的質疑聲浪自然會被壓下,高舉愛本土、愛台灣,個人道德將之犧牲掉的矛盾現象。
尼布爾由上類奇怪的矛盾現象中整理發現,個人道德與群體道德之間雖然是有所關連,組成份子個人道德好,應該該群體會比較好。但世事卻有時存在另一種現象,每個組成份子的個人道德好,所組成的群體道德卻不必然好。因此,他認為要先建立兩者間的聯繫與差異的正確觀念,將個人道德和群體道德有所區分,後面才能討論與解決群體不道德的問題。
尼布爾認為,個人道德與群體道德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兩者的基礎原則並不相同。「個人可能有道德,亦即在決定行為時,能顧及他人的利益,而願意自我犧牲。……人類整體的行為是殘酷的,所有團體之間,其關係不外乎在爭取自我利益,以團體的自我中心為考量。」
簡單地說,個人道德的根本原則是愛、犧牲與包容,而群體道德的根本原則是力,即所謂的正義。愛的道德只能是個人的根本道德準則,不可能成爲群體的根本道德準則;群體道德的根本準則是力的平衡。傳統的倫理觀,正是將這兩者給混淆,以致於用個人愛的道德去規範群體行爲,或反過來僅用群體道德要求個人,反而造成道德的淪喪,無助於解決社會問題和消除社會不公義。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社會層面的公共事務,諸如總統陳水扁國務機要費、或國民黨等其他政黨面對黨內發生的醜聞,若確定其為不法事件,群體的組成份子應該要將愛的個人倫理要轉化為正義的倫理,讓罪惡的權勢受到牽制。不應該堅持以「愛、包容」這等最高倫理來回應社會問題,反倒造成道德淪喪,結果反而會更糟糕。
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所完成的救贖,並非只有展現上帝對世人的愛,也同時滿足了公義的要求。因為上帝不僅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祂也是使罪人稱義的上帝,公義的上帝。因此,基督徒終其一生,也是要設法活出十字架的正義與愛來。在瞭解個人道德與群體道德間的關連與差異,在看待社會公共事務議題時,或許才能有個比較健全的根基來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