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做錯事的人?

【作者:劉曉亭牧師,我有問題 2013.12.30


當然要看這個人是誰啦!

如果是小孩,免不了「處罰優先,說教在後」!
如果是配偶,自然會「生氣在先,吵架在後」!
如果是政敵,那就是「竊喜在心,憤怒在外」!
如果是同事,通常是「撇清在前,八卦在後」!

但是如果這是考卷的題目,大家都會寫「原諒他」。
如果是基督徒,更是大義凜然,訴諸「原諒七十個七次」以及「愛你的仇敵」之類的標準答案。

真相就是,知道愈多,我們愈虛偽,除非我們勇敢承認,我們自己根本就是「犯錯的專家」!

你我之所以有「完美主義」或是「理想主義」的傾向就是因為我們「道德標準很高」,我們對於自己達不到標準是「不接受」的,所以我們對於別人犯錯很難「平常心看待」。

我們其實忘了一件事,「一個人會如何對待做錯事的人,取決於他是怎樣的人而非決定於『他知道多少道德標準』!」。

我如何對待犯錯的孩子,取決於我是怎樣的父母。
我如何對待犯錯的先生,取決於我是怎樣的妻子。
我如何對待犯錯的朋友,取決於我是怎樣的朋友。
我如何對待犯錯的老板,取決於我是怎樣的員工。

有一位妻子因為先生跟自己好朋友外遇,受到很大的傷害,她在極度憤怒之下,決定以「婚外情」反擊,為的是讓先生體會自己的痛苦,結果卻是雪上加霜,造成自己更多的混亂與傷害甚至扭曲,大家可以想像,要恢復成當年的單純女孩是多麼漫長的過程。

難道;她的老師跟朋友沒有教她「原諒」嗎?當然不是!就是因為她處在「原諒的知識」與「受傷的感覺」拉扯之中,最終;「復仇」勝出,讓她作出一輩子後悔的舉動。

她該怎麼辦?她應該「原諒先生」嗎?

其實;這個悲劇起始於她一直把焦點放在對方而不是先「看清楚自己」。

基督徒所謂「捨己」絕不是打迷糊仗或是「假裝感覺良好」壓抑真實感受,自欺欺人不可能是聖經的教導。

她在原諒先生之前,應該先面對自己所有的感受,她有段時間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有段時間會覺得「自己所託非人」,又有段時間會覺得「上帝對她不公平」,甚至她若是民間信仰還會懷疑這是「上輩子的業障」,當然;還可能訴諸「風水」跟「算命」的觀點…這就是真實的感受。

她必須在上帝面前以及有成熟的人陪伴下走過這一段,然後才會輪到「原諒」,當我們第一個念頭不是「主啊,救我」而是「我要原諒他」,我們很可能掉進一個沼澤,最後愈陷愈深,為什麼耶穌可以原諒釘他十字架的人,那是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而不是「他知道他應該那樣做」。

很多時候,我們善待做錯事的人,只是為了證明我們自己是寬宏大量的人,或是執行一個聖經的教導,不見得代表我們真的是「自己以為的那種人」,這是要很仔細去分辨的,我們常常為了「很乖」而活著,卻未必真實地活著。

另一位妻子對於先生老是做不到答應的事耿耿於懷,只要先生「犯規」,她就老大不高興,然後河東獅子吼,結果當然是更加疏遠,成效不彰,直到她面對自己,決定「只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去累積「原諒七十個七次」的額度,她會打從心裡放下報復的念頭,留個紙條給先生說明她自己怎麼處理先生跳票的事件,如果不是小事她就把先生當同事商量,尊重先生,如果先生跳票沒陪她吃,她就臨時約個好友去吃飯,享受難得的「假期」,當她快樂地活著,一切都不再困擾而是美好,這麼讚的妻子當然取得先生更多的珍惜(如果有不懂惜福的丈夫,那也是他自己的損失了)。

聖經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中所謂的「恩慈」就是給予對方「他原本不配得的恩典」,如果把這句話當成教條,執行的人很快就會崩潰並且「情緒破產」,唯有自己先支取更多的恩典,更深體會自己不過是平凡的罪人,我們才有「平常心」,那麼;身邊的人就真的有福了,我們自己更是最大的受惠者啊!


上一則下一則